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保定杰出评剧艺术家赵李荣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44:53

作品分类:艺术家  杰出  评剧  赵丽蓉  代表  妇女  演员  解放  演出  

赵李荣(1928.3.11-2000.7.17)是平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国家级演员,中国剧团协会成员,著名小品演员。她一岁半就出现在舞台上,17岁时主演,70岁时仍然很受欢迎。她是20世纪的文学天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从1949年到1952年,赵李荣先生曾经活跃在保定评剧圈。他在最后一段爱情中花了三年时间出演主角《青衣》和《花旦》。详情请慢慢听我说。

赵李荣的祖籍是天津市宝坻县西庄。他的父亲赵钟兵最初是一名农民。他逃离了饥荒,并“勇敢地踏上旅程”,靠剃光头谋生。赵李荣1928年出生于奉天(辽宁沈阳)。这个家庭有五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她是最小的。她的父亲给她取名为“嫪毐”。赵李荣——她一岁半的时候,被著名鞠萍歌剧的早期演员芙蓉花抬到舞台上,成为“彩瓦子”(最年轻的演员)。当她四五岁的时候,她在侧幕里看了这场戏。六岁时,他以傅生戏剧学会著名鼓手马金贵为老师,开始了一部蒙古戏剧。1935年,赵李荣和“傅生戏剧俱乐部”去上海演出。她在《牛郎织女》、《丢孩子回头》、《打狗劝丈夫》和《大慈山》中扮演各种角色。芙蓉花看到她是一个很好的前景,对她说:“你是一个老姐姐,将来你一定会比我的芙蓉花更加绚丽多彩。”她名叫李融。

1940年,赵李荣12岁,专攻青衣和花旦。她先后学习了《十三只蜘蛛》、《两个美女抓丈夫》、《三条街》、《借当》、《珍珠衬衫》、《吴园》和《饮茶瓶计划》。一年后,她登上舞台表演“帽子戏法”。年底,他和“傅生戏剧俱乐部”一起去北京三清剧院演出。除了演戏,赵李荣还去华北剧院学习了Xi·蔡联的《Xi皮》和明凯剧院学习了白皮·白余霜的《白皮》。1943年初,赵李荣15岁时,他去张家口与“傅生戏剧俱乐部”一起演出。她进一步吸收了京剧、平剧、梆子等姐妹艺术的大量营养,丰富了她的表演和演唱。更重要的是,当时张家口活跃着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艺工作者,赵李荣与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新剧,使她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触了许多新事物。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时,她积极排练了许多“解放剧”,如《白毛女》、《血泪宿怨》、《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驾车上路》等。

保定1948年11月解放成为河北省政府所在地后,许多革命文艺团体聚集在这个著名的文化城市,开展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文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保定政府戏剧的发展。新戏剧运动的出现给保定旧戏剧改革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党和政府把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党、政府、军事部门转移到旧戏曲圈,与广大戏曲艺术家一起进行旧戏曲改革。当时,目标主要是京剧、河北梆子和戏曲。组织戏曲演员学习表演新秧歌,学习文化课,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他们明白戏曲要创新,要精华,要糟粕,文艺要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随后,保定政府对所有私营戏曲和民间艺术团体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使其进入革命戏剧的轨道。

1949年初,赵李荣开始参加艺术家在保定地区马桥鸭梨剧院(现红星剧院)组织的“鸭梨评剧社”演出。鸭梨剧院以东,天华市场附近,是老马剧院的重要演出场所。最初的地点是雅丽袜厂。1944年关闭后,它变成了一个剧院,最初是一个木制结构,只能上演小型戏剧。因为剧院占据了鸭梨袜厂的原址,所以被称为“鸭梨剧院”。保定解放后不久,剧院改名为“红星剧院”。1951年,省文化局资助了砖木结构的重建。当时,除了赵李荣,主要演员还包括辛艳琴、王岳楼、李金瑞、爱莲如、陈连生等。

因为赵李荣在张家口解放区参加了进步戏剧的演出,所以他在思想和行动上非常支持排演“新戏”,并亲自参与了解放初期群众戏剧社(后保定评剧团)的成立。继山西、察哈尔、河北的“红色文艺”优良传统之后,保定政府解放初期,群众戏剧社率先编撰并演出了新剧《传家宝》和《童婚》。这两部戏都是在赵李荣首映的,赵李荣成为了一名批评家,他从保定政府大众戏剧协会开始。这时,她还演奏了老舍先生写的《芳珠》,学习了歌剧形式,并学会了演奏民谣《白发女孩》、《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原创新剧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何驰帮助他们排练的歌谣《白毛女》和《血与泪的复仇》。尤其是《白毛女》是从基于民间传说的歌剧中移植过来的。故事情节源于晋察冀边区的“白发仙女”民俗,后来在解放区各地上演。保定1948年解放后,根据歌剧主题改编成歌谣。受到河北省、保定市党、政府、军队领导和人民解放军官兵的高度赞扬和赞扬。连续上演了近半年,观众为赵李荣主演的新剧《传家宝》、《孩子的归属》、《方珍珠》、《白发女孩》、《兄弟姐妹开发原野》、《夫妻新闻》、《血与泪的复仇》指明了河北老话剧的改革与发展之路。1949年12月,河北省在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成立了戏剧改革工作委员会。戏剧改革委员会有30多名成员参加。其中有保定的代表赵李荣、辛晏沁、岳麓、刘子熙。戏剧改革委员会主任是沈申,副主任是任桂林。会议决定以平剧和河北梆子为重点,保定平剧集团作为试点进行“三个转变”(即戏剧的转变、人的转变、剧团的转变)。保定评剧发展在华北的最前沿。从那以后,新的戏剧上演了,看起来像成千上万棵树开花了。

1950年,保定平剧剧团赵李荣和著名演员辛艳琴在红星剧院共同演出《乔省长错配》。故事大致如下:宋代,在庙会上,秀才孙润和少女刘慧娘相恋;学者裴征和年轻女孩许温孤一见钟情。当这对恋人交换代币时,孙润因为庙会上的人群而误将白色扇子交给了文古。孙润拿起了文古的六部曲。慧娘的六部曲给了裴政,裴政的白色扇子落入慧娘手中。因此,他们都弄错了他们所爱的人的名字。碰巧是父母安排的,孙润嫁给了许温孤,裴征嫁给了刘慧娘,所以四人都认为订婚的是他们的情人。孙润友的姐姐叫朱毅。她已经和刘慧娘的哥哥刘仆订婚了。刘氏家族希望朱翊接手门来庆祝刘仆久病。朱翊担心刘仆不会上轿子,因为她没有生病。孙润伪装成一个女人,娶了她的妹妹。刘慧娘装扮成男人代表哥哥出席仪式。洞房之夜,慧娘和孙润发现对方是他们渴望已久的一对,于是这对假夫妻成了真正的一对。泄密后,刘氏家族与雷氏家族、贾氏家族、裴氏家族与刘氏家族、徐氏家族与孙氏家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争吵。所有人都来到法庭,请乔太守了结此案。由于案件的复杂性,乔的长官左右为难。后来,他只是犯了一个错误。结果,慧娘被送给孙润,许温孤送给裴征,朱彝送给刘仆。每个人都很满意。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定政府表演的第一部传统鞠萍歌剧。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有一万人在街上,这个盛大的场合是前所未有的。如今,人们可能不熟悉这种传统戏剧。事实上,这部戏剧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川剧搬上了银幕。几乎与此同时,香港胖姐姐沈殿霞把它改编成了一部故事片。不幸的是,十多年前,赵李荣和辛艳琴在保定政府合作演唱了歌谣《乔省长错配》。他们不仅没有音频和视频材料,甚至没有留下剧照和海报,这使它成为一首真正的天鹅之歌。平剧《乔省长错配》今天似乎是一部轻喜剧。赵李荣、辛艳琴在保定评剧团其他演员的配合下,演唱了这出有声有色的巨剧,演出十分精彩。赵李荣的名字深深植根于保定人民的心中,老歌迷们仍然记得。赵李荣当时年轻有为,敢于创新。在艺术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为日后在国内外的名气和知名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赵李荣被选为保定市妇女先进模范代表。同年,她亲自参加了保定妇联。原来,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1949年1月19日,保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建议成立工会、青年团、强奸团等群众组织。2月初,保定冀中区工人、青年和妇女联合会办公室邀请了45名女工、女学生、女教职工、女艺术家和各界妇女代表,讨论保定妇女组织的组建问题。1949年2月,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没有组织部、教育部、生产部、女工部、妇女儿童福利部和秘书办公室。所有代表同意并选举产生了1名主任,7名成员组成保定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负责妇女组织的筹备工作。

经过筹备,保定于1950年3月4日至6日举行了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来自各界的122名妇女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组成:女职工18人,女农民13人,各区妇女46人,铁路职工2人(工人家属),代理店职工12人,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2人,医务工作者3人,小学教师7人,中学校长2人,学生7人,女职工7人,驻军妇女1人,女艺术家2人,赵李荣作为先进女艺术家之一,正式加入保定民主妇联,被选为保定市妇女代表。

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可以称为历史事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定地区,评剧的老观众把赵李荣(当然也包括辛艳琴)作为《青衣》和《花旦》的主角,对他们的未来寄予厚望。在保定评剧圈,赵李荣在当时演出的所有剧目中,如《传家宝》、《童婚》、《方珍珠》、《白发女孩》、《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乔省长错配》等,都有出色的领衔演出《青衣》和《花旦》。在“今天的古代和理性”的出现中,只有大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评论家赵李荣、辛艳琴等人从保定到北京的离开,不仅是保定地区戏曲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他们个人命运中难以评判的新篇章。

1952年,赵李荣从保定发展到北京。虽然有些书评论说“平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增加了”,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陈词滥调。如果你想看的话,赵李荣1952年加入北京军委解放实验评剧团并调到中国评剧剧院后,他扮演的角色都是“老旦”或“轰轰烈烈旦”,其实质是配角。1952年,赵李荣到达华北时,她只有24岁,也只有25岁。从那以后,直到1988年她从平剧剧团退休,“老丹”和“猛丹”主要是她一生的事业。虽然赵李荣在“老丹”和“凶丹”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享有良好声誉,但这是牺牲了一些“艺术生活”后的重生,并不意味着对个人的真正公平。在他的传记中,赵李荣也间接表达了他在当时“角色转变”过程中的极度痛苦。演艺圈的后人对赵李荣评价如下:“赵李荣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鞠萍演员。她从不选择角色,不挑戏,不抢戏,也不羡慕别人。赵李荣凭借丰富的艺术经验、努力工作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如何在配角中扮演喜剧角色。最后,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创了蔡丹艺术的新风格。“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赵李荣先生是否回忆起了他在保定傅平举担任《青衣》和《花旦》主角的三年。

1952年,牛肇李荣应新夏风邀请,参加了北京军委解放实验评剧团(总局评剧团)。同年,妞妞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朝鲜访问志愿者的演出。1953年1月15日,根据文化部的决定,军委总解放实验评剧团与新中国评剧团合并,组成中国评剧团,1955年1月25日改为中国评剧团。从那以后,赵李荣和新夏风一直活跃在歌剧舞台上。进入中国评剧剧院工作后,在新艺术家倡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指导下,赵李荣创作了许多个性不同、幽默风趣、生活生动、广受欢迎的喜剧“蔡丹”人物。例如,刘巧儿的李阿姨,小二黑结婚的三姐,李三湾的共同原因,华梅玮的阮玛,杨三姐高正的杨玛,香林嫂的卢思玛,会计女孩的秀英娘,凤还巢的程雪艳,春香转巾的母亲,小号手高正的大表哥,如非诚巾的小白鞋,婚礼和白色的祖先等。她在《号手怨》中的表妹获得了1980年京剧表演二等奖。她的《花做媒介》和《杨三姐抱怨》被拍成电影,主演《婚礼与葬礼》被拍成电视剧。然而,大部分观众对赵李荣的初步了解都是通过民谣《花儿作为媒介》,扮演媒人的赵李荣和扮演张五可的辛夏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后者演唱了《花儿的名字》,成为民谣舞台上的经典咏叹调之一。(保定晚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