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平剧弱音的成因及演唱魅力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15:25

作品分类:演唱  运用  语音  韵味  冀东  剧院  莲花  发展  由于  年代  

评剧酒吧里的一些人对一些评剧的演唱风格和一些新剧的低级趣味表示怀疑。在这里,让我们谈谈我对平剧演唱风格和演唱魅力变化的历史和渊源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就歌唱而言,所谓的“平剧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平剧的声韵和典型曲调。由于中国汉族音乐与语言(按词行,按文化音乐)的密切关系,典型的曲调与戏曲音韵密不可分,即平剧的演唱风格与其所使用的发音密切相关。平剧是根据冀东莲花落的剧本发展而来的。它最初是基于河北省东部的声音。20世纪10年代初,春情班把平腔梆子带到天津。月亮明珠歌剧在天津到处上演。罗子阁的众多女歌手从冀东莲花落艺术家那里学会了唱月亮明珠。因此,平剧女演员诞生于天津,并逐渐形成规模。他们不仅使用了经常在罗子堂演唱的莲花落、曲调、皮黄、梆子、京云打鼓、排子等曲调,还把天津方言和北京方言(天津风味的北京方言)带入了演唱中。这样,平剧的演唱风格在天后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中形成了冀东、天津、北京三地融合的戏曲韵,平剧丹韵也在这样的语言韵下发展起来。平剧音韵和演唱音乐的成熟和稳定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左右。李刘白艾四个最著名的平剧流派是当时最繁荣的(严格来说,李金顺是平剧天后演唱风格的创始人。虽然她成名较早,深受观众喜爱,但她创作的平剧演唱风格在当时还没有达到形式上的最终稳定。可以说,鞠萍艺术的巅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胡沙先生对平剧音韵的错误理解和误导(他认为1936年白余霜来上海演出时,他把平剧的读音改成了北京话,这是毫无根据的。从大量现存的20世纪30年代白余霜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冀东、天津和北京的声音)。因此,由中国平剧领导的平剧剧团把平剧的音韵改为北京话或普通话。当平剧单独用北京话或普通话创作时,平剧的演唱风格必然会发生变化,传统平剧演唱风格在新的演唱风格中的浓郁味道也会变弱。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评剧的广泛影响,各地评剧团纷纷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评剧的演唱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魅力和风采,有的甚至趋于歌剧化。这就是当代歌谣的演唱风格和演唱魅力越来越弱的原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