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李忆兰民谣的最大特点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12:40

作品分类:特点  最大  演唱  李忆兰  声音  表现  音色  凤霞  不是  一个  

李忆兰 

李忆兰在1952年从京剧变成了平剧,但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8年底,她的北京评剧团并入中国评剧剧院,成为继小白·余霜和新夏风之后的第三位主演。从1959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在当时和辛夏风平起平坐,但现在她不如辛夏风有影响力,因为她没有多少知名度。

有人说李忆兰不具备小白和新凤霞的特色。一位喜欢李学派的歌剧迷想反驳这一说法,但找不到确切的表达方式,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绕口令:李忆兰演唱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特色。事实上,小白·余霜是一个低调而委婉的女中音,而新夏风是一个甜美、湿润、美丽而清晰的抒情女高音。当人们听到他们的咏叹调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特点。李忆兰的歌唱有什么特点?这些特征不突出或没有特征是真的吗?

不用说,没有必要使用太多有声名词或花哨形容词。请仔细听这三部由李忆兰主演的戏剧:在《花是媒介》中,她用纤细甜美的声音展现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的压抑女孩的形象。这个角色的表演需要被包括在内,因为她需要“不露出牙齿微笑,不动裙子走路,表现得像个女孩”(李茂林)。然而,在《红色宣传》中,歌唱的声音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不同于李悦娥,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擅长宣传工作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儿子。然而,文革后排的《祥林嫂》虽然使用了新凤霞版本原话的原调,却根据祥林嫂的演唱特点充分表达了她的悲剧。

听完以上三个剧本后,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剧本的声音柔和甜美,没有任何坚决的成分。第二出戏在声音的使用上增加了一些硬度,音色更明亮。第三出戏音色稍暗。该剧前三分之二的演唱音色平淡甜美,显示出祥林嫂的痛苦和耐心。戏末的歌声增添了强烈的音色,显示了祥林嫂的绝望和内心的反抗。

她的歌曲在两部电影中的演唱也跟随了人物声音特征的变化:画面中(1958年制作的)巧姐的声音悠扬甜美,展现了一个在紧急情况下敢于反抗的被压迫女孩的形象。同年,在《党的女儿》中与田华一同演唱的兴国山歌,声音洪亮而清晰,展现了红军的革命自豪感,也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我记得中间有个音乐工作者总结了李氏学派的特点:包装文字,混合曲调,刚柔相济。然而,她并不是在所有的戏剧中都使用同样强烈而洪亮的音色,而是取决于角色的需要。

总之,李忆兰的演唱特点不是固定在某一点上,不是一千人一首曲子,而是随着人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她最大的特点。

李忆兰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她在歌剧(河北梆子、京剧到平剧)、徒步旅行(青衣、花旦、老聃)和跨类别(歌剧、电影表演、歌曲演唱)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