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王平的信仰与坚持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04:27

作品分类:信仰  母亲  邓玉芬  王平  一个  《母亲》  这个  人物  我们  

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历史,与时俱进,与以邓·于芬为代表的千千一千万母亲并肩作战

编者按:
北京密云区矗立着一尊母亲雕像。

雕像中的邓·于芬站在村子的头上,怀里抱着一双军鞋,眼睛深情地望着山口,期待着他的丈夫和儿子回来...

石头不能说是最感人的。

70年前,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中国人民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头颅和鲜血。英勇的母亲邓于芬把她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送到前线,他们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在2014年纪念“七七事变”77周年的讲话中,秘书长习近平也提到了这座雕塑背后感人的故事。密云地区敌后抗战是全国抗战的缩影。英勇的母亲邓于芬是千千等母亲的代表,也是国家的象征。

今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平剧剧院动员了各种精英官兵,以邓于芬的事迹为基础创作了一部大型鞠萍歌剧《母亲》,透过历史的烟雾,在舞台上呈现感人的故事。

大型评剧《母亲》 

这是平剧的英雄史诗。

中国平剧剧院希望通过在各地成功的“母亲”之旅,塑造一个英雄的母亲形象,颂扬中国儿童顽强、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从而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弘扬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力量。

本报记者张慧清

“第一块表很暗,我举着灯回头看……”

一首歌“王二桂”让观众哭了。潘儿桂的母亲把她的五个儿子送上了战场。面对这个国家的危机,她下定决心,尽管她深受伤害。

这是中国评剧新创作改编的大型歌谣《母亲》中感人的一段。

在剧中,邓于芬妈妈的角色由国家一级演员、白人学校的继承人王平扮演。王平在我面前有一张精致的脸和优雅的举止。她受到了华月仙、李忆兰、顾文悦、小玉子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老师的悉心教导。2013年,她接受了鞠萍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萍的教育。代表作有《崇高的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马本康官话》、《以花为媒介》和《晚安》。

王平认为,鞠萍歌剧《母亲》体现了中国鞠萍剧院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华力量和传统艺术的责任。

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历史,与时俱进,与以邓·于芬为代表的千千一千万母亲并肩作战

精神和力量

“从一个普通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母亲反映了无数中国母亲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王平说道。

自2014年9月起,中国评剧剧院安排作家、导演和作曲家到密云县收集创作素材、交流意见和修改剧本。次年5月,王平加入精英团队,担任主角和邓于芬的演员。

在接触这部戏之前,王平从网上了解了邓于芬的故事。透过历史的烟雾,她被这位伟大母亲在那个时代所展现的精神和力量深深打动了。

“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事实上,她是一个山谷里的普通女人,长着大脚,穿着补过的衣服,没有文化。正是这样一位母亲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如此令人钦佩的贡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家庭和国家的感觉。一旦外部因素导致这种意识爆发,她的行为足以让人震惊,这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母亲》一开始,王平扮演的邓于芬就以老人的身份出现了。在整部戏中,她像一个冷静的叙述者,告诉观众她平凡而非凡的生活:如何嫁给老人,如何把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战场...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母亲是这些故事或快乐或悲伤场景中的主角,展现了母亲内心的情感变化。

王平认为邓于芬离现在不远了。如果他象征性地、滑稽地表演,观众不会接受他。“要创造角色,就必须把剧中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把握角色的个人情感,表现得像个活生生的人。她的悲伤和快乐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她的力量和牺牲才能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王平在现代戏剧中扮演了许多角色。然而,无论是《红岩诗魂》中的郑新梅、《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小雪,还是《平举皇后》中的白余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跳过他们的青衣生涯,所以她每次都能轻松自如地处理好。然而,邓于芬的角色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有很大的年龄跨度,从十八九岁到七十多岁不等。然而,我以前的工作主要是扮演女孩和年轻女性,所以我对扮演一个老太太不是很有把握。”尽管王平心里有所准备,但他在排练和排练时却感到不知所措。他失去了信心。

“排练的头三天,我总是找不到感觉。我非常感谢张曼君导演。她最初是一名演员,非常了解这个演员的内心感受。她知道这个过程是为了让演员建立自信,把角色演好。没有自信,拥有更多的技能是没有用的。此后,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控制这一角色的能力逐渐加深。”

从排练开始到首映式的两个月里,王平每天至少排练8到10个小时,工作又努力又忙碌。在此期间,她也感受到了“母亲”团队的真诚奉献。"每个人的奉献都集中在这两个月里,他们工作非常努力。"

她回忆说,最有效的阶段是连续阶段。整出戏在主舞台上完成,角色的感觉贯穿其中。和乐队一起,每出戏都安排得很顺利。这时,一种成就感产生了。

“对我来说,母亲的角色在表演紧张、歌唱和夸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王平发自内心地说道。

导演张曼君也非常认可王平的表演,并在许多采访中对王平进行了评论:“她是来自天堂的巨大惊喜。”

眼泪和收获

在《母亲》的众多表演中,王平最记得《仁子》的场景。

在这部戏中,日本人把村里所有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要求每个母亲一个接一个地认领,以便找到藏在村里的八路军。当长子永权和八路军战士郭都被日军捆绑时,邓于芬终于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在激烈的情感冲突中认出了八路军战士郭。

在我内心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下,母亲摇摇晃晃地对儿子喊道:“不要责怪我姑姑太残忍了。用心去想它。世界上每个母亲都不爱她的儿子!……”

在王平看来,这部戏有很强的舞台张力。“表演这出戏时,舞台上只有三个人——一个母亲和两个‘儿子’。导演打破了反日戏中一定有鬼子用刺刀打的套路,仍然让人感觉到鬼子的存在和日寇的凶残。整出戏非常简洁有力,直击人心。”

然而,这也需要更严格的行为者。王平以感人的歌声和戏剧性的表演,在舞台上展示了邓小平于芬内心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情感上的痛苦和决心,极具感染力。

她坦率地告诉记者,演这部戏“对心脏非常残酷”。“有很长的咏叹调来表达这种情感宣泄。当我第一次开始学唱歌时,我受不了。我唱歌时经常哭。因为这种母子情感的分离会最直接地打击心灵。即使是一个拿着小说看到这样一个情节的普通人也忍不住哭了。此外,作为一名演员,他必须反复思考和理解这样一个角色的内心。”

在剧中,邓于芬的哭闹剧从第二幕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幕。在繁忙的排练和演出中,王平几乎每天都流着泪感受着母亲心碎的痛苦。“从内蒙古旅行回到北京后,我心如刀割,有生以来第一次吃药治疗心脏病。”

王平仍然记得,母亲在华北五省市旅行的第一站是石家庄。石家庄是一个鞠萍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有许多鞠萍剧团和许多著名艺术家。这是30多年来中国平剧剧院第一次将戏剧《母亲》带到石家庄。起初有些担心,但我并不认为石家庄人民大会堂能容纳1500人,已经满座了。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幕布落下时,每个人都鼓掌,拒绝散去。”

天津的“母亲”之旅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前七名”不谋而合。中国平剧剧院捐赠了两次天津之旅的全部收入,表达了平剧观众的谢意。在整出戏的结尾,一个“8.12,为死者祈祷”的投影出现在舞台上纪念死者。天津的观众非常激动,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你!”

“当时,我们很感动,我们都热泪盈眶。我们对死者表示哀悼,被邓于芬母亲的精神所感动,也被舞台上和台下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所感动。我们希望把邓小平于芬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同时,我们也希望传递爱和积极的能量。这是我们现代艺术家的责任。”

信念和坚持

在鞠萍的职业生涯中,王平的每一次成功和收获都像一颗壳中孕育的珍珠,在时间的长河中轻轻闪耀。“妈妈”的表演经历也将伴随着她前进和成长。她对此深有感触。

“从广义上讲,通过扮演这个角色,我觉得在战争年代,英勇的母亲邓于芬是千千千万母亲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从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就非常幸福,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更加珍惜它们。”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邓于芬的角色让我在专业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这是罕见的。一个剧院每年最多只能制作一到两部原创戏剧,我几乎参与了我们剧院的所有原创戏剧,不管角色的大小。此外,这也是演员职业提升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幸运和感激。”

大型评剧《母亲》, 

王平开玩笑说,他对评剧的爱是“不是一见钟情,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的爱”。她出生于1970年,来自天津宝坻。12岁时,因为热爱唱歌,他进入了鞠萍的门槛。现在他深深热爱这个行业,在鞠萍的艺术道路上走过了30年。

作为当今中国评剧的支柱,王平以擅长塑造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角色而闻名。然而,不管他的角色如何变化,王平始终坚持一个不变的原则:“不管安排什么样的戏剧,我们都在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传统戏剧是这样的,现代戏剧更是如此。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演员,我们都必须从角色开始。”

她微笑着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管她在鞠萍艺术中有多执着和优雅,不管她面对困难有多勇敢和坚强,她都是令人钦佩的。王平即使病了,也经常坚持工作。对她来说,舞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当她站在舞台上时,似乎有一瞬间,她记不起所有的痛苦。“我们歌剧界的老人们常说舞台可以治病。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如果有头痛或脑热,最好在舞台上表演一出戏。”她笑着说。

近年来,王平也以自己的作品致力于推进和推广歌谣演唱、巡回演出和走进校园的艺术。她说传统戏剧的观众正在流失,这是一个真实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吸引没看过鞠萍歌剧的观众,让他们感受到鞠萍歌剧艺术的魅力。也许,每场演出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必须有移山的勇气。

王平真诚地说,“虽然我一见钟情不爱鞠萍,但我感觉它很久了,正因为如此,这种感觉的连续性和渗透性更强了。现在,这份爱已经渗透到我的骨骼和血液中,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许目前,鞠萍和戏剧正在衰落,但我希望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能够坚持对艺术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这种文化和精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