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京剧演员冯志孝访谈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44:41

作品分类:京剧  先生  冯志孝  艺术  传统  李少春  艺术家  我们  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人到了70岁很少”不言而喻,我们的前辈认为70岁是生命的黄昏。我们也习惯于称70岁以上的人为老人。当我们敲响冯志孝先生的门,看到小智先生时,一股活力迎面扑来。我们已经熟悉了冯志孝舞台上的形象:诸葛亮,聪明雄辩的人,蒯彻,狡猾的宋世杰,可怜的张远秀等。留着长胡子、胸部漂浮的老人似乎接近冯志孝71岁的年龄。然而,很难相信冯志孝先生年纪太大了,他的举止自然而优雅,身材挺拔,讲话清晰。

冯志孝生于1938年,1951年进入中国戏曲实验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演员。毕业后,他在中国京剧剧院工作。1961年2月,他以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厉安良先生为老师,学习和表演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马戏,是马戏艺术的优秀继承者,也表演了许多新的历史剧和现代剧,是全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一.学习和表演

说到学习戏剧,小智先生非常乐意唤起青少年的记忆。“我们年轻时学习戏剧确实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田汉先生、王瑶卿先生和肖长华先生先后担任校长。许多老教师,包括程秋艳、尚何裕、谭小培、雷希福、关大元、鲍继祥、宋继廷和邢伟明,都来学校教书。他们还能够观看马厉安良、谭傅莹和杨包森等资深艺术家的表演。虽然当时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并不完善,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京剧人来说,拥有如此强大的教学力量和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艺术大师的舞台风格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当冯志孝13岁时,他以关大元的“南阳关”而成名。他在舞台上非凡的表演受到观众的鼓励和赞扬。

他于1959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京剧四大剧团。当时,四个剧团是:第一个剧团由李邵淳、袁世海、叶盛兰和杜近芳主演;第二个剧团是李和曾、江欣荣、荣庆、张云溪、张春华、肖圣轩和高玉倩;第三个剧团是李宗义和李慧芳。这四个团是新一代的演职人员:年轻的冯志孝和一大群年轻演员,如孙悦、杨秋玲、吴张羽、王京花、寇春华、夏永泉、毕戚颖、大陆羽,为当时的京剧舞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像这些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的戏剧,如《青年男女总动员》、《新初学者》、《龙女牧羊人》、《满江红》、《强香菱》,让观众在学习表演传统经典的同时欣赏到新历史剧的魅力。在此期间,冯志孝经常演出《和谐总动员》、《消除三害》、《青年男女总动员》等戏剧。1960年底,为了增强集团原有的实力,在袁世海向周扬部长请示后,冯志孝被调到集团,这给了他更多的机会与资深艺术家李邵淳、袁世海、杜近芳等一起演出。他经常表演《富贵龙凤》、《英雄联盟》、《借东风》、《苏武牧羊人》、《青梅煮饭英雄》、《淮河大营》等戏剧。例如,在《淮河阵营》中,袁世海扮演常陆,孙吴声扮演栾布,苏伟明扮演李左车。这个团体的支持者似乎比马·厉安良更强。马云曾经对冯志孝说:“淮河阵营得到了世界的支持,我感到很欣慰。位于栾布角落的吴声是最佳候选人。”

二.攀登和益处

谈到冯志孝的表演生涯,谈论现代戏剧的表演是很自然的。30岁或40岁对演员来说绝对是黄金时间。在此期间,冯志孝只表演了两部戏剧:《红灯笼》和《红女兵》。这很无奈,但幸运的是他在两部戏中都是第一名:李昱和和洪常青。当时,现代戏剧的表演对演员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主要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有“出色”的表演:高音独角戏和劲舞非常重,每次排练和表演都是一次艰难的考验。除了每天提高嗓门,冯志孝还坚持与武侠片的演员一起练武术,踢腿、拔脚、跳老虎,以加大努力满足电视剧《红色女兵》的舞台需求。《红色女兵》的排练让冯志孝受益匪浅。《红色娘子军》由颜苏创作,李邵淳、张春华、关苏爽执导。李金泉是歌手,郑晓鹰是指挥。当时他们都是顶尖人物。能够与这样一个专家组合作仍然令冯志孝兴奋。几十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加上数量惊人的女兵、红军、群众、土匪和兵团,使得其他兵团难以达到这一标准。谈到塑造洪常青,小智深感遗憾:“洪常青的角色非常艰难。对唱歌、阅读、做、玩和跳舞的要求很高。几乎所有的表演都有咏叹调,“常青向导”的形象,“内外”的吟唱,“关山”的开场都是非常功夫的。此外,他们将在剧中以农民、红军指挥员和华侨的身份出现,他们的服装和表演将会不同,他们的步骤和举止也将会不同。”说到这里,冯志孝深深回忆起邵淳先生对自己的指导。“看过我装扮华侨的表演后,邵淳先生指出,华侨商人的身份并没有因为错误的步骤而暴露出来。他让我穿上西装和皮鞋,拿着折扇感受。那时,我整天穿着西装和皮鞋,用折扇练习舞步,寻找感觉,直到李先生满意地点点头。”李邵淳先生的建议让小智先生受益终生。后来,对于他扮演的每一个新角色,他首先确定角色在他的步骤中的位置。冯志孝对李邵淳先生的钦佩和钦佩溢于言表:“李邵淳先生的艺术造诣和剧中人物的准确性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可以在舞台上闪耀,也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感染其他人。他的演唱风格新颖独特,活泼流畅,每一句都很优美创新。然而,仔细的考虑已经从传统的歌唱风格演变而来。这就是技巧。什么是新腔?它和前一个不同吗?这是一个新的洞吗?在人们的心目中,新曲不仅令人惊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京剧最基本的元素,即“京”。我们非常钦佩李邵淳先生,大家都叫他李贤深。”谈到设计新咏叹调,冯志孝说,李邵淳先生为《红灯记》和《红色女兵》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咏叹调。然后,他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哼唱了几首精彩的咏叹调《母亲离开时给我的一碗酒》、《暴风雨之夜侦察敌情的伪装》和洪常青死前的长西皮咏叹调(在公开演出中换成了黄儿)。这首曲子确实很新颖,但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没有在公开演出中使用。当我们问起已故的关苏爽老师时,小智先生也非常钦佩他。他告诉我们关老师不仅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很大的个性。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总是阻止人们称她为“艺术家”。小智先生高度评价演员阵容中的重要成员:“李金泉先生是咏叹调的主要设计师。他认为努力研磨更丰富的旋律和创造美丽的咏叹调。例如,当他唱“所有的颜色都非常美丽”这首歌时,他的创作思想是需要流畅的旋律、不同的峰值、流行度和轻松的演唱。现在,教育部已经将这段咏叹调纳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现了李金泉先生的夙愿。郑晓鹰和交响乐团的加入大大增强了京剧乐队的表现力和时代气息。这种演奏方法提高了军民领域伴奏人员的音乐素质,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歌手对人物情感的深化和延伸。”小智先生还告诉我们,当他唱歌时,他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些声乐的演唱方法,这也是早期尝试用其他艺术来演唱京剧。“红色女兵”的成功体现了冯志孝及其同事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它也使冯志孝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京剧明星。

第三,训练和打磨

小智先生说:“如果一个人选择京剧演员这个职业,那么你的生活注定不会轻松。你必须活到老,学会变老,练习变老。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你必须具备三样东西,其中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功夫和机会。”让我们分析一下,条件指的是自己的自然条件,比如声音和身材。面部特征等。,这是固有的。虽然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但他们必须等到天上的馅饼砸到他们。只有功夫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京剧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梨园圈里有句谚语:一天你不懂功夫,两天你不懂,三天你不懂。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一个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基本技能而忽视坚持锻炼,这将是对以往成就的浪费。年长的艺术家总是在想剧中的事情。当冯志孝和他的老师马厉安良去东安市场时,他发现了一种新产品——塑料梳子。它是多彩的。马云立刻想到,用这种颜色在玉带上制作“产品”会更漂亮。老师总是思考戏剧的状态,深深地影响着冯志孝。因为他内心沉默,所以他经常乘公共汽车经过车站。现在小智先生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调整自己的声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实自己。他也非常重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研究事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其他歌手的调查,他发现50岁左右的歌手会有声带老化和力量不足的问题。那时,他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歌唱效果也不如以前了。过去,他曾称之为“崩溃”。这个阶段有点像青少年的“周转期”。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不是。小智说:“这个阶段需要深入和持续的艰苦探索。不要寻找当年的“我”和“Faer”。我认为“战斗”和“专注于降低音调”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事情会越来越糟,而且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改变歌唱方法,慢慢探索经验,找到更适合我们晚年的歌唱方法,从实践中发现窍门,增强自信心,我们一定会看到光明的未来。”

四.传统与创新

在与小智交谈的短短几个小时里,他多次真诚地提到感谢的时刻,并感谢教导他的前辈。没有这种优越的艺术环境,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小智先生说:“继承传统不仅是为了学习优秀的传统戏剧,也是为了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和专业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教师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美德都需要代代相传。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精髓。时代变了,继承必须带来旧的和新的。”谈到传统和创新,小智的态度既客观又宽容:“21世纪,社会变化太快,文艺形式也多样化了。今天的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戏曲和接受其他文化时,显然不可能像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纯洁”。在一个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没有必要成为京剧迷。这不是无助,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短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冯志孝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以及一代在红旗下成长的京剧艺术家的坚韧不拔和宽广胸怀。他们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代京剧演员。他们从老一辈艺术家那里接受了原始的传统艺术,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提炼将其过滤到下一代。他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由大师级艺术家传承下来,与许多著名艺术家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这自然给了他们“不朽的精神”。以《盛世龙凤》和《群体借用中国》为例,冯志孝与袁世海、张君秋、李万春、李邵淳、孙吴声、梅宝九等著名艺术家合作。这一代京剧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们不要求任何东西来继承京剧艺术,并且愿意奉献。他们对名利漠不关心,敢于创新,对社会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从他们手中接过京剧艺术的指挥棒,并把它传递下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