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袁慧琴: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痛苦,都发生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26:14

作品分类:所有  一刻  付出  京剧  袁慧琴  演出  观众  舞台  剧院  国家  

最近,成千上万的人来到香港演艺学院剧院表演新创作的京剧《慈禧太后与德林》。尽管舞台上有皇帝、大臣和迷人的妃子,尽管这个“她”在舞台上摇摇欲坠,鬓角留着白发,脸上的皱纹掩盖不了她眼睛的光彩。“老太太”似乎有魔力。只要她站在舞台上,舞台上的一切都成了陪衬。只用一只眼睛和一只手,她就能很容易地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她”是中国国家京剧演员袁慧琴的一等演员,被誉为“千面老演员”。

慈溪与德林是著名剧作家何继平的戏剧杰作,被誉为香港茶馆。2008年,当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坐在观众席上的袁慧琴只看了一半,并秘密决定一定要改编成京剧。袁慧琴接到编剧何继平朋友的电话。她回忆道:“我们很快就在香港见面了,香港导演毛俊辉对此也很感兴趣。他认为京剧改编的核心不是大制作,而是京剧精神对故事精神的呼应。”在两地艺术家的充分合作下,该剧的诗意和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

该剧首次公映不到两年,就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它不仅在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还在上海、重庆、武汉、威海和沈阳演出了30多场。

打开袁慧琴的简历,他在李金泉手下学习,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京剧研究生班的第一名学生,是国家一级演员,并获得梅花奖...他似乎生来就是一个人物。然而,袁慧琴说:“我真正关心的不是我为我的咏叹调赢得了多少喝彩,不是我在票房上卖了多少,而是这部戏对京剧是否真的有创作意义?”年轻观众能欣赏这出戏吗?这出戏能取悦非业余观众吗?我希望和京剧一起生活在当下。

袁慧琴说:京剧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必须努力思考和创新,才能获得今天的生活和气息。如果你不想从根本上创新,而只关注舞台布景灯和衣服的变化,你很容易变得肤浅和肤浅。

在京剧《慈禧太后与德林》的舞台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已经成为极具现代感的宫廷支柱。只需轻轻一划,情况就有了深远的意义。传统京剧乐器和交响乐团同时使用。东西方管弦乐队的融合和呼应象征着剧中文明的冲突。人物突破了程式化的表演,借鉴了戏剧的表演方法。同时,他们充分发挥了京剧唱腔在描绘灵魂方面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表演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说他们认为京剧的剧本和以前一样。原来京剧仍然可以是一样的。袁慧琴说: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歌剧是中国人的抒情方式。在他们的骨头和血液里。我相信,无论中国人来到哪个时代,他们对这种抒情方式都有着最深刻的记忆。我们只想提醒每个人京剧的美丽。

演出结束时,1200人起立鼓掌10分钟。袁慧琴深深鞠了一躬:“我想我13岁上艺术学校学习戏剧已经有30多年了。我所有的努力和痛苦都发生在掌声响起的时刻。然而,当我卸妆的时候,那一刻,一切又都变为零了,就像当初一样。”

面对中国文化的精髓,袁慧琴始终怀有童心。即使在30多次表演之后,每次表演之前,袁慧琴仍然像他第一次表演时一样神圣。

袁慧琴说:“我像个孩子,快乐而好奇。我悄悄地通过大屏幕走到观众面前,聆听演出前的寂静。我仍然有一些莫名的紧张和一些莫名的渴望。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好像我的祖先就在不远处看着我。我也在看那个方向。朝这个方向发展是有前途的。”

袁慧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