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梅兰芳京剧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7:30:28

作品分类:启示  改革  京剧  文章  演出  剧目  艺术  传统  梅兰  文化

我们过去常常打听京剧的危机。我们有没有搞错脉搏和处方?

温福金

2007年7月16日至8月12日,改名的京剧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在全国六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巡回演出,其中最独特的是在每个地方安排了一场“去法国模式”的展览。所谓的“去法国的方式”源于京剧学校专门为2005年至2006年间去法国和其他欧洲城市巡回演出而创作的剧目。它由在京剧学校学习的法国学生萨默(Somel)执导,采用了将京剧课堂教学搬上舞台的新表演模式。

这种独特的表演模式使得京剧学校2005年在巴黎波比尼MC93剧院连续演出27场,创下了京剧在海外单一剧院演出的纪录。2006年,在该剧院演出10场后,该剧继续在意大利米兰和希腊雅典演出,也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2月5日,京剧学校第四次在欧洲演出,并在比利时和法国的四个城市再次取得成功。

现在,“去法国模式”已经回到内地演出,海外京剧表演的话题也重新受到关注。

京剧是如何失去在国际上流行的机会的?

京剧海外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贸易的经济水平,被认为是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理解、交流和竞争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在内地以外的推广,包括京剧,特别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和评价,也有所扩大。然而,坦率地说,至少在最近几十年里,尽管国际文化交流频繁,但海外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对中国京剧仍然不熟悉。

长期以来,京剧的海外观众主要集中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身上。他们走进剧院来安慰他们的乡愁。在普通的西方人中,即使是出于好奇而欣赏京剧的观众也很少。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是文化部直属最强大的文化交流机构。它长期致力于京剧的海外演出和推广。虽然并没有失效,但日本和东南亚迄今取得了相对成功的市场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这离异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传统艺术在欧洲的传播相比,它相差甚远。

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意识形态。虽然欧美文化艺术产品已经进入后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从知识分子到普通人,逐渐对非西方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西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欢迎。他们中有追求时尚的成分,但西方人也开始放弃以前在文化上的狭隘和傲慢,逐渐变得更加宽容,愿意接受异质的非西方文化。

然而,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世界潮流不同步。中国艺术似乎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把非西方文化和艺术带到多元文化普及的红利中来。

梅兰芳成功美国之旅的启示

为什么我们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不像其他非西方艺术那样为西方人所接受?

稍微了解京剧历史的读者知道,梅兰芳70多年前去美国演出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梅兰芳1930年赴美演出是中国传统艺术家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海外演出的开始。由于演出从一开始就不被认为是一个普通的商演,其文化交流性质太明显了。因此,这次访问的负责人对梅兰芳在美国的表演方式和剧目的选择犹豫不决。根据现有数据,不仅直接策划梅兰芳访美的齐如山反复思考,梅兰芳本人也曾向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如何通过表演最大限度、最有效地传播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文化是问题的核心。

梅兰芳去美国之前,齐如山等人为他的演出准备了非常完整的京剧普及资料。为了这次演出,他特地写了一部《中国戏剧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Chinese Drama),分为八个部分,即“唱白”、“动作”、“衣服”、“头盔帽”、“胡须”、“面部化妆”、“截尾”和“音乐”。它全面介绍了京剧表演、歌唱、乐器、服饰和化妆、舞台设备等。,并附有一些图像插图,让美国观众在进入剧院之前对京剧及其表演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梅兰芳的歌曲谱和梅兰芳简介也是专门为在美国演出而准备的,足以让普通美国观众接近这位他们以前不认识的杰出表演艺术家,并了解与欧美戏剧和音乐相比独特的歌唱艺术。还有大量的汇辑描述是用英语写的。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期间,他还专门编辑了英文专辑《梅兰芳的太平洋海岸演出》,该专辑以胡适的文章《梅兰芳与中国戏剧》开始。

至于在美国演出的剧目,齐如山的记忆和胡适的相关资料清楚地表明,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剧目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确保足以代表中国歌剧的精髓,尤其是最能体现中国歌剧的审美特征。只有用熟悉京剧艺术规律、具有世界眼光的专家的眼光,选择最能代表京剧精髓的剧目,才有可能向世界展示京剧最辉煌的一面。《汾河湾》、《醉妃》、《霸王别姬》、《渔杀世家》和《刺杀老虎》都是齐如山所说的可以“完全代表中国戏剧”和“尽梅军所能”的戏剧。所有这些精心而专业的准备工作是京剧受到美国艺术界和各行各业高度关注和评价的原因。

虽然京剧学校在法国的成功表演无法与梅兰芳在美国的表演相比,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去法国演出之前,京剧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把歌剧演员基本功训练的艰苦、复杂和独特的过程带到了舞台上。这也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方式来介绍京剧,并把剧目与戏剧方法结合在一起。此外,他们在欧洲演出的剧目组合也充分考虑了京剧核心审美价值的展示。不同表演的表演都集中在足以展现京剧传统精髓的剧目上,如《击败金砖》、《拾玉镯》、《赵军出赛》。

只有将最具代表性的京剧剧目介绍给世界,才有可能实现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成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对京剧“改革”的思考

几十年来,面对低迷的国内京剧市场,尽管京剧界内外都在努力寻找原因,但主流观念是京剧剧目和表演技巧“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现代青年的审美情趣。基于对京剧本身和年轻一代理解京剧能力的双重怀疑,几代人曾经坚信,只有彻底改造京剧,才能重建京剧与观众之间的联系。然而,由于多年的革新,京剧不是越来越接近观众和市场,而是越来越远。

京剧学校的“去法国模式”是一个古老的表演。这个剧目基本上是旧的。没有“推陈出新”的改革。这些传统戏剧也没有注入任何“现代意识”。相反,京剧演员的传统训练过程被展示在舞台上,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观众。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对京剧危机采取了错误的脉搏,开了错误的处方。

京剧是一部中国戏剧。如果它甚至能吸引外国人,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能对当地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京剧面临的困难并不是源于它自身的缺陷,也不是源于传统京剧与新时期年轻人口味之间的审美距离。但是,在沟通和运作中遇到的困难根源于多年来形成的僵化制度。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改革京剧,我们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盲目“改革”的结果只会让京剧越演越烈。

事实上,在京剧界内外对京剧文化艺术价值的信心还远未恢复的时候,京剧需要良好的宣传、良好的市场营销来重新唤起当地人喜爱的热情。法国学生萨默在京剧学校创造性地策划了“去法国的方式”,他试图找到一种方便的方式向普通西方观众介绍京剧。然而,我们有这么多对京剧有更好理解和更深入研究的专家。改革开放30年后,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中国找到京剧市场,一块孕育和滋养京剧的土地,让京剧回归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关键是要以“做最好的推广,做最好的京剧”为努力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