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京剧继承经典,创新精品。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7:13:49

作品分类:精品  创新  经典  京剧  剧院  艺术  演出  剧目  观众  演员  

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戏剧根源的城市。京剧作为北京的主流戏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北京京剧剧院成立于1979年,跟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决心改革进取,积极探索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之路,30年来为国内外观众奉献了300多部优秀剧目。在北京歌剧院成立30周年之际,看着这个国家重点剧团的蓬勃发展,我相信它会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资源整合

北京京剧剧院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它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益于北京市委、市政府一贯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也与广大观众的关心和喜爱密切相关。

1979年以前,北京有两大京剧剧团:第一京剧剧团和第二京剧剧团。

京剧团以第一个团的名字更名为北京京剧团。这个剧团实力雄厚,有一大批著名演员。它由马厉安良、谭傅莹、张君秋、邱荣盛和赵燕侠五位“最佳演员”主演。新创作和排练的经典戏剧如《赵氏孤儿》、《顶级媒人》、《望江阁》和《查美安》在京剧舞台上广受欢迎。在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中,京剧团《鲁当火种》的制作和排练取得了巨大成功。毛泽东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表演剧院并接待了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京剧团成为“模范剧团”,现代京剧《沙家浜》和《布谷山》广为人知。

第二届京剧团更名为京剧团后,由梅兰芳、尚晓云、程秋艳、荀惠生等剧团合并而成。20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院原有的三个剧团解体,大部分演职人员加入了梅兰芳剧团。梅兰芳去世后,李宗义、李慧芳、王全魁、梅宝九、梅宝月等人成为梅兰芳剧团的主演。1958年程秋艳先生去世后,程剧团重组并更名为北京青年京剧团,由赵荣琛、王吟秋、李园春和李裘芸联合主演。商剧团和荀剧团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在此期间,第二京剧团上演的《袁殊联盟》、《刘清娘》、《霍焰菊》、《三打白顾靖》等一大批新剧对观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4年,由第二剧团创作、李慧芳主演的《国家现代京剧推测与展示》与《洪湖红卫兵》成为一部品牌剧。

不用说,京剧的发展受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制约。1979年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率先改革一些重点文化团体,合并京剧一、二团,重建京剧剧院。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整合了北京京剧艺术的资源,造就了人才济济、强强联合的京剧表演团体“领军人物”,为京剧艺术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北京实验京剧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剧院。

改革机制扩大市场

北京京剧院成立后,不仅有1000多名员工,而且行业重叠,矛盾不断。此外,改革开放之初,京剧艺术市场非常低迷,形势不容乐观。当时,戏剧表演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有些剧团甚至不表演。有些人叹了口气,说:没有表现,没有补偿,表现越少,补偿越少,表现越好,补偿越多。剧院领导层意识到剧院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是改革。他们坚持党的“二合一”方针和“双百”政策,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一方面,他们重组了绩效阵容,实行了固定人数,逐步形成了“六组一中心”的管理模式,在保证绩效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前提下鼓励绩效。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逐步发展和培育绩效市场。

1980年,老艺术家赵燕侠带领一个小组和一个小组成立了一个改革试验小组。在市文化研究小组的支持下,该小组实行了医院承包责任制。发行打破了按劳付酬的大局面,在全国文艺界树立了第一面改革旗帜。1986年,剧院进行了内部微调的改革尝试,打破了人才归系的管理模式,按行分组,优化人员构成,实行充分就业制度,妥善安排人员出路。改革给北京京剧剧院带来了好处,它在剧目制作、巡回演出、经济收入和新人培养方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89年,《最后一笔》被文化部授予第一个普通话奖。

“京剧艺术咨询交流服务中心”的成立是戏剧改革全局的一次成功创新。当时,全国有许多不同名称的“中心”,但只设立了一个京剧艺术中心,目的是“以咨询为主,交流与表演为辅”。在辅导表演中,徐凌云先生向观众介绍了京剧知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宗义、李慧芳、尹金珍示范表演了优秀的传统剧目《渔猎家庭》,对发展民族文化、培养戏曲观众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梨园剧院是北京京剧剧院开设的第一个常年游客表演场所。1990年初,该剧院与三星级前门宾馆结盟,用未使用的仓库建造了“梨园剧院”。市场化的梨园剧场改变了北京京剧剧场过去依赖他人支付担保的被动模式和观念。它与前门酒店分享淡季亏损和旺季利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想稳定收入,文化商品必须是适销对路的。不太懂中文的外国游客喜欢看色彩艳丽、节奏明快、情节幽默、动作语言强烈的戏剧,尤其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正义的化身。为此,该剧院加强了猴子戏剧、武术戏剧片段和戏剧表演,筛选出30多部优秀戏剧进行循环上演并不断改进。截至2008年,已有6500多场演出,收入超过2600万元。梨园剧院现已成为外宾欣赏京剧艺术和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场所。

借助社会力量组建剧团是剧院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实施了创新措施,例如个体订约特派团、企业集团和剧院之间的联合特派团以及剧院和剧院之间的联合特派团。孙悟空京剧剧团成立于1990年。1993年,公司与单农企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单农京剧团,这是公司与该剧团在中国的第一个联合实体。梅兰芳剧团于1995年复兴。这些新的表演实体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演员相对过剩的问题,减轻了国家和剧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优秀演员的艺术活力,凸显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有利于京剧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梅兰芳剧团创作的《梅花祥云》继承了梅派艺术的精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1997年,以王玉珍为总统的新一届领导人在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以创作和编排重点剧目《于风同仁厅》为契机,大力倡导剧场团结、奉献、继承和创新精神,建立了实行目标管理的章制,公开选拔干部推进民主管理,全面提高剧场管理水平,引领剧场新发展。例如,近年来,2006年共演出了747场,票房收入为1210万元。2007年,共演出986场,票房收入1513万元。2008年,共演出1058场,票房收入1725万元。

传承经典创新精品

文化艺术改革应该面向市场、面向市场,而不是庸俗或庸俗。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京剧牢牢把握这一精髓,坚持“以领军人物举旗、以精品塑造形象、以主流文化占领市场”的发展路线,制定了“品牌、人才、管理”三大发展战略。

剧目建设是剧团生存的基础。北京京剧院从四位著名艺术家和五大流派那里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为剧院留下了近1000部戏剧,成为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在过去的30年里,北京京剧剧院在修复的基础上,加工和演出了近300部优秀的传统剧目。比如梅派的经典戏剧《醉妃》和《世界前线》;谭派的经典剧作《失落的街亭,空城规划,斩马谡》和《定军山,阳平关》;马派经典戏剧《赵氏孤儿》和《胭脂宝褶》;张派的经典剧作《第一媒人》和《西厢记》;程弼的经典剧作《索林胶囊》和《玉堂春》;荀彧的经典剧作《红娘》和《于今怒》;还送经典戏剧《汉费明》等。传统经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已经上演了很长时间。

该剧院已组织了30多部新剧创作和改编,其中相当多的新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司马迁、管仲和陶三春;20世纪90年代,华北国情、终点、圣心——孔繁森和于风同仁堂先后荣获“普通话奖”、“京剧节金奖”和“五一工程奖”。

进入21世纪,北京京剧院新创作的戏剧更加精彩。甚至台湾戏剧《刘罗国总理》(一两本)也获得了中国艺术节大奖。刘罗国总理的精选集(上、中、下)在“国家级优秀工程剧”中获得第一名。新历史剧《洛神赋》、《梅兰芳》和《夏绿城》分别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得金牌。新历史剧《蔡文姬》赢得了少数民族艺术节的金牌。大型新历史剧《袁崇焕》入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选。小剧场演出《马前泼水》和《燕西娇》分别获得“金芒果杯”银牌和“杜宝杯”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京剧院更好地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它既没有完全抛弃传统,也没有拘泥于过去,而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精髓的同时,紧密结合时代潮流和受众特点积极创新。例如,新京剧《夏绿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秦末楚汉冲突期间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观众可能找不到刘邦、张亮和樊哙假扮小贩,冒险进入鹿城亲自看望人民的任何踪迹。然而,在这部戏中,这一击非常重要。它把“同情老百姓、同情老百姓”的主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剧巧妙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也体现在歌唱、表演和舞台空间上。

各种学校和人才大量涌现。

京剧剧院有各种各样的京剧艺术流派,包括梅、尚、程、逊、马、谭、张、秋和赵。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写道,马厉安良是一位既有雅俗品味的表演艺术家。他的“潇洒”与他在舞台上的极度放松有关。听谭傅莹主要是听一首《快乐》,一首《定军山》突出清脆、舒适,不仅在剧院里“炸窝”,就连剧院外拉着外国汽车也一起欢呼雀跃;张君秋的声音“甜美、圆润、宽广、湿润”,高低层次,可以自由使用。邱荣盛的十三种方式都很响亮。一出戏有一个很难唱的词“米”。然而,他仍然唱得很大声很好。赵燕侠的声音具有“清晰、干净、明亮、清脆”的特点,他的措辞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技巧...高级大师卓越的表演艺术是未来几代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人才是京剧发展的关键。京剧始终把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人才培养离不开艺术实践。20世纪80年代,王蓉蓉和其他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人来到剧院。根据常识,新毕业的人很难有机会成为主角。然而,剧院领导从培养人才的大局出发,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年轻演员。在老艺术家的精心指导下,许多年轻演员出演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剧。1987年,王蓉蓉连续五天在老长安大剧院出演《四郎拜母》、《红鬃烈马》、《望江阁》、《太保、帝陵拜二宫》、《玉堂泉》等大型传统剧目。正是由于剧院的努力培养和个人的刻苦练习,一批批年轻演员才从京剧艺术界脱颖而出,赢得观众的认可,成为新一代的栋梁。近年来,剧院16名演员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4名获得中国京剧艺术界最高奖项梅兰芳金奖,6名获得梅兰芳金奖提名。在我国历届京剧青年演员比赛中,有几十名演员获得了金牌。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剧院挑选了近30名年轻演员到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脱产学习。

目前,北京京剧有50多名国家一级演员、演员、编舞、舞蹈演员等高级艺术人才。其中有梅派、张学津、谭派、李崇善的老校长梅宝九和豫派的老校友陈之庆。有杰出的演员赵宝秀、阎桂祥、王淑芳、赵世普、叶金元等。他们在艺术成熟阶段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剧院目前的中流砥柱是王蓉蓉(张派青衣)、杜镇杰(俞派老生)、李宏图(叶派萧声)、迟小秋(程派青衣)和董圆圆(梅派郑丹)的优秀学校的后代。朱强、陈俊杰、尚维和杨少彭等杰出的中青年演员正处于壮年,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该剧院的主要演员阵容保持了国家一流水平的流派多样性和梯形结构的完整性的老,中,年轻,确保了长期繁荣和丰富多彩的未来京剧舞台在首都。

培养受众,弘扬民族精髓

观众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北京京剧剧院通过向农村送戏剧、去工厂、在大学演出和在中小学做家教来培养观众,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进入剧院。

2000年,北京京剧剧院推出了创新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Splashing Water before Horse),成为一大热门,开创了全国小剧场演出的先例,给古代歌剧舞台带来了清新时尚的新气象,尤其引起了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响。小剧场京剧的魅力体现在它的编剧、表演和舞台艺术上,它不仅尊重传统文化,而且不断创新。该剧的立场、倾向、价值、观念、审美和叙事态度以及节奏更加现代,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这家剧院将这部由年轻演员主演的戏剧送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演出,引起了轰动。学生们认为实验京剧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绝非肤浅。精湛的舞台表演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将来还会买票去看京剧。演员们认为京剧进入小剧场是对京剧艺术本质的回归,更贴近生活和观众。剧院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戏剧《颜夕角》、《玉簪》和原创戏剧《浮生六记》等小型戏剧,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现在,京剧,一个小剧院,已经成为京剧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京剧剧院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被邀请参观。文化交流、商业表演、艺术家讲座、团体合作等活动使京剧艺术走向世界。1982年,这是该剧院首次举行大规模海外演出。梅宝九和上海京剧表演艺术学院的代表童凌志一起出现在香港星光剧院,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连续表演了16场,表演很精彩。许多来自日本、美国和台湾的歌迷专程来到香港观看演出。1998年,该剧院及其42人的团队在4个月的时间里前往德国、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和荷兰的76个城市进行了93场商业演出,创下了参观国家、演出和时间的记录。在过去的30年里,剧院已经走过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真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悠久的文化艺术。

北京京剧院成立30年来,以传承学校经典、培养学校后代为宗旨,以弘扬前辈创造精神、促进京剧艺术发展为己任,在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确切地说,剧院的领导层并没有陶醉于过去的成就。他们正带领全医院继续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满怀信心地为京剧创造新的辉煌。(Hejia)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