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大厂评剧歌舞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53:31

作品分类:节奏  调整  步伐  时代  随着  歌舞  不断  创新  艺术  大厂
大厂评剧歌舞团原名叫大厂评剧团。从大厂评剧团到大厂评剧歌舞团,从这个名称的变化里,我们能感受到,大厂评剧歌舞团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着自己的步伐。

今年6月5日,全省艺术团领导在大厂举行座谈会,学习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成功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创新是大厂评剧歌舞团不断发展壮大、走上繁荣之路的不竭动力。

如果你玩老戏和老戏,就没有出路了。当你贫穷时,你会考虑变化。写一部新剧《一个不能嫁出去的女孩》立即走红。

文化大革命后,大厂平剧歌舞团和全国大多数基层剧团一样,两年来生活繁荣、生机勃勃。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歌剧艺术市场的全面衰落,它和国内大多数剧团一样,遭遇了生存危机。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并生存下来?这是代表团团长赵德平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调查中,人群反映出他们已经看了一百遍旧剧本。这句话让赵德平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不是观众不喜欢歌剧艺术,而是我们做得不好。“老戏总是演,老戏总是演,”观众越少,市场越小。在清楚地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赵德平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创新是艺术生产的道路。”

赵德平决定排练平剧的现代戏剧。第一部戏剧是《一个不能结婚的女孩》。这出戏是关于一场婚姻悲剧的。讽刺的是,索要彩礼是不好的。它基于大型工厂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当时,婚姻问题是戏剧领域尚未完全开放的“禁区”。赵德平敢于突破这个“禁区”,因为他明白一部好作品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

1983年,《一个不能嫁出去的女孩》参加了省级文艺演出。其结果是,这部电影一炮而红,赢得了所有奖项,成为震惊全省戏剧行业的“黑马”。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搬上了银幕,创造了今年最成功的戏剧电影。后来,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近300个剧团移植了这部戏剧。

谈到过去,赵德平深受感动:“正是这部新戏挽救了大场评剧歌舞团。”

创新之路越来越宽。大厂评剧舞蹈团以评剧为母体,孕育了一大批深受大家喜爱的“帅哥美女”。

目前,歌剧艺术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年轻观众不喜欢看它。表演时,观众通常是老年人。如何用歌剧艺术打动年轻观众是一个长期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演出现场,却是一个不同的场景:来到这里观看演出的大部分人都是年轻观众。这是因为大厂评剧歌舞团排练的新剧和节目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成为他们乐于享受的“美味佳肴”。

赵德平说,歌剧是艺术的宝库,鞠萍艺术也是最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歌剧类型。因此,在现代歌剧的创作和表演中,他们在充分发挥歌剧艺术优势的同时,加入了许多当代艺术元素,这一举措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例如,《男女导演》和《水墙》已经上演了数千场,观众大多是年轻人。

大厂评剧舞蹈团在创作和编排大型歌剧的同时,还以评剧艺术为母体,嫁接出一批“赏心悦目”的小型歌剧和小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歌剧《母亲》生下了“英俊的男人和美丽的女人”,这些人都很喜欢。例如,速写《哭泣的七神》、《不确定的夜晚》和《真假赵李荣》一登上舞台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创新不能脱离歌剧艺术的母体,也不能脱离艺术的源泉生活。

赵德平说,创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现在有一些所谓的‘艺术家’说他们应该与时代保持距离,甚至声称他们应该吃喝足够的东西在高层建筑中‘玩’艺术。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创新没有离开生命的源泉或歌剧的母体。”

赵德平强调创新,不仅指艺术形式的吸收、借鉴和整合,还指戏剧内容的与时俱进。这要求艺术家融入生活,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时代脉搏。

赵德平非常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剧团去山东的一个村子演出,他听说这里有两个专门的农民,一个养鸡,另一个养黄鼠狼。从一开始,他们就“互相对立”,一起“工作”。拜访了这两个人后,他立即写了一个戏剧小品,反映了农村人观念的深刻变化,演出后很受欢迎。当地人说:“你们在我们的农村表演了所有的新事物。你可以一目了然,一见钟情。你触摸得越多,你就越有理性。”

赵德平说:“为什么许多创新剧的观众不买它?因为只注重形式创新,内容离现实生活太远了。观众不接受这样的戏剧。这个问题值得艺术创作者思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