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平剧的诞生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49:49

作品分类:发展  诞生  评剧  艺术  演出  莲花  创作  影响  进入  

平剧起源于冀东莲花瀑布等地,使用了“落子”、“跳绳”、“触摸”、“平腔梆子”、“鞠萍戏”等称谓。它植根于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沃土,形成于河北东部的华天宝,并深受燕赵文化的影响。它有明确的爱与恨,指出当前的弊端,评论过去,评论现在,提醒世界。评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平剧诞生于晚清“西学东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改革和戏曲改良。

一批有识之士主张改良戏曲,如梁启超、陈独秀、刘亚子等人在理论上高喊。另一个例子是王小农、王张赟等人在创作和表演上的示范实验,揭开了戏曲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序幕。评剧就是在这种寻求新事物和新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平剧是随着现代工业城市的娱乐消费而诞生和发展的。

清光绪年间,政府开始西化,大力开发冀东矿产。京凤线的建设以及陶瓷、水泥、铝土矿和纺织工业的兴起,大大增加了唐山这个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许多娱乐场所不断开放。例如,1901年,唐山老车站附近建了一个“老剧院”,财神街开了一个“青县剧院”。大约在1906年,唐山山开设了10多个图书馆、茶社和戏剧园,那里的商业繁荣。1909年创建“永胜茶园”;1912年,“天乐”、“大世界”和“天鹅大剧院”成立。永胜茶园尤其成为评剧的第一个固定演出场所,为评剧的早期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09年3月,他们以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走进唐山永胜茶园,演出成功,标志着平剧的正式诞生。后来,他以“平腔梆子”的名义进入天津演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平剧是在晚清“双国葬”期间正式构思的

1908年下半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因病去世。清政府下令举行“双重国葬”,并在此期间在全国禁止娱乐和表演活动。任连辉、程蔡照、孙凤鸣、杜志毅等人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讨论并提高他们的技能。他们集中总结了彩弹《莲花瀑布》的“三小歌剧”的艺术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莲花瀑布》的思路,如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用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创造角色和演唱风格,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首先,他创作并改编了剧本,如《以花为媒介》、《开店》、《占领花之主》。其次,新的歌唱板结构是尖板、定调、柔板和流水。第三,模仿河北梆子乐队,配以板胡、板胡、鼓等乐器。这个创作群体有意识地总结和反思莲花落的多彩表演,理解道,创新创造道,使之脱胎换骨,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1909年恢复演出后,试演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随后,唐山永盛茶园被用作固定的演出场所,评剧应运而生。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它成为一种新型的歌剧,并从冀东向四面八方传播。

平剧是随着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辛亥革命前后,程蔡照等人创作改编了一批具有民主意识的戏剧,如杜十娘、詹华奎、于雪弗罗斯特、以木代花、王绍安的《捕船》,扩大了平剧的影响。倡导民主和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评剧界也为人民辩护,维护正义,关注人民的苦难。他们创作并演出了多部现实主义戏剧,如《射高战英》(又称《杨三姐怨》)、《射严盛瑞》、《射骆驼龙》和《射骆驼虎》,促进了讲故事和戏剧的发展。

平剧是一部兼收并蓄的戏剧,在过去的100年里发展迅速,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平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发生期、形成期、繁荣期、衰退期、复兴期、沉寂期和新时期。

平剧的发生时期大致是从莲花落的发生发展到晚清,演变成对应物莲花落、五彩莲花落和“分裂”的小剧种。

清朝宣彤统治时期,程蔡照等人决心创新,以求生存和竞争。他们借鉴梆子等戏曲艺术的经验,编出并演出了一系列“平腔梆子”,不仅在唐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京津唐也很受欢迎。这一时期是评剧的“形成期”。

从警察世界戏剧俱乐部的第一班到东北,平剧在习俗之外传播,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为他擅长编写和表演警告世界、评论过去和现在的戏剧,他在1923年采纳了天津著名居民陆海焕的建议。他也被称为“平剧”,以区别于当时被称为“平剧”的京剧。后来,平剧流传到上海十里洋场。因此,平剧在长城内外和黄河流域都很繁荣。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也就是平剧的“繁荣时期”,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人知。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到处肆虐。随着东北和华北军民南移西移,平举的影响逐渐蔓延到西北、中南、西南等地。虽然抗日的鞠萍歌剧和鞠萍歌剧在解放区的兴起给这一时期带来了几个亮点,但人们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鞠萍歌剧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导致其创作的萎缩。因此,从全面抗战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是鞠萍的“衰退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鞠萍剧团相继恢复和成立。他们从歌剧和其他新的艺术形式中吸取教训,编纂和演出了大量新剧,使鞠萍充满了新的活力。到1965年,这个时期被称为鞠萍的“复兴时期”。

“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平剧进入了“静默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剧以其现代艺术特色迅速崛起,善于反映现实生活,吸收新的艺术元素。然而,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像其他歌剧一样,评剧也受到冲击,进入了一个“失调”时期,一个接一个地发出“振兴”的声音。随着几个评剧节在评剧发源地唐山的成功举办,评剧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鞠萍史和其他艺术史是漫长历史中各个朝代人们艺术实践的过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审美关怀和审美理想。我们力图通过总结中国鞠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描述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从而勾勒出一幅巨大的画卷和一个继承和创新鞠萍艺术史的强大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