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平剧演员小凌美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27:10

作品分类:艺术  凌妹  评剧  演出  创新  舞台  剧团  生活  观众  剧院  

平居小凌美温暖夕阳

小凌美艺术简历

宋于震(她的艺名是小凌美)于1936年农历九月初三出生在抚顺。她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长大。13岁时,她在第二任嫂子小玲的指导下学习,因此得名。他是抚顺评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戏剧家协会理事、抚顺戏剧家分会副主任、沈阳市第三届和第四届人大代表、抚顺市人大代表、抚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小凌美在1956年搬到沈阳评剧剧院后,被称为“八大主角”之一,参与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剧和现代现代戏剧。其中,与肖俊廷联袂主演的《打金枝》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录制,河北音像公司以磁带形式发行。它广为流传,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萧凌美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包括:平剧《打金枝》中的金枝、平剧《告杨三姐》中的杨三姐、平剧《脸桃花》中的女孩、平剧《桃花寺》中的陈妙安、平剧《水母仙子》中的水母、平剧《祥林嫂》中的祥林嫂、平剧《白蛇传》中的白蛇女、平剧《春游》中的杨八姐以及几十个生动的人物。

自从退休后,小凌美一直在家练习书法和绘画,玩球类运动和保持健康,结交老朋友,享受生活。她画牡丹画得好,打乒乓球打得好,活泼健康。曾经辉煌的舞台,现在夕阳下的生活更加精彩。

鞠萍著名表演艺术家小凌美的名字应该为我市老一辈歌剧迷和观众所熟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抚顺评剧团应该被视为“大热门”。小凌美、王方俊、小容桂、袁桂兰、李京夏等著名演员都是评剧团的“支柱”。

在抚顺的文化艺术团大院里,北京的评论、方言和歌曲专业文艺团体挤在一起,真的很热闹,让人眼花缭乱。京剧演员李玉环、郝永辉、金彭懿、八岁的孩子、钟平、钟毅、何东海和杜振山。该剧的程序、胡万云、王新宇和卜连生。翟美春、孔晴安、焦李娟、唐梁娅等大牌演员。1975年,超过130名年轻学生加入了四个专业团体,一股新的艺术生活浪潮在煤都抚顺吸引了数百万观众。每年,各种专业剧团都会上演新剧,市中心各大影院的观众非常活跃。应该说,光荣的历史已经留给抚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正是在那个历史时期,抚顺大剧院隆重上演了一首大型现代歌谣《金沙江畔》。这部戏剧的女主角红军由小凌美扮演。她塑造的女红军战士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艺术界的赞扬。

小凌美有着特殊的精神和艺术创造力。她可以获得这样的赞扬和荣誉,她的坚实基础和曲折的艺术道路是分不开的。1956年,沈阳平剧剧院成立。小凌美与韩少云、华淑兰、肖俊廷、张锦秋、洪夏紫、夏风赵和辛严阵一起被称为“八大主角”。21岁的小凌美已经成为文学艺术六年级的女演员,这意味着她已经进入了高级知识阶层。在此期间,她根据全国劳动模范魏冯英的事迹,演出了古装剧《拜月亭》、《打金枝》、话剧《刘梅捷》和歌谣剧《革命的浪潮》。小凌美感到自豪的是,1959年11月,当省市剧团合并兴建沈阳评剧剧院一年时,剧团的八位主演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演出了《三大节日》。这出戏是在三分之三的体制下演出的,打九折。场景非常壮观。为了丰富和发展从莲花瀑布发展而来的平剧歌谣,小凌美还去了山西太原和河南郑州学习晋剧《双锁山》和豫剧《红娘》。回到沈家后,他们将《双锁山》移植到平剧中,填补了平剧演员当时不依赖配角的空白。在这部戏中,小凌美还为当时正在视察沈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表演了一个特别节目。1962年,她调到大连评剧团。在这里,她不仅连续上演了三天的加农炮剧《桃花修道院》、《人脸桃花》和《包龙山》,还上演了在大连引起轰动的移植剧《水母仙子》。让这部戏与众不同的是,小凌美创造性地表演了一个精彩的10支长矛寻找她的手的场景。这是萧凌美在评剧表演艺术中的第一幕,展示了她坚实而深厚的艺术基础。这也为1979年抚顺评剧团上演集歌唱技巧和武术于一体的大戏《白蛇传》奠定了基础。

1963年,小凌美回到家乡,调到抚顺评剧团。“文革”前,她出演了《水母仙子》,令抚顺观众耳目一新。之后,她排练了“春草奔进大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像许多老艺术家一样,迎来文学艺术第二个春天的小凌美展现了她的艺术青春。1977年、1978年和1979年,她连续三年排练了三部主要戏剧《金沙江》、《祥林嫂》和《白蛇传》。

尤其是戏《祥林嫂》。小凌美不仅致力于塑造人物,还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在中国平剧剧院的八个戏剧版本中,当祥林嫂举起柴火刀唱“如果我劈开门槛怎么办?”时,幕布落下了整出戏结束了。小凌美认为这不能充分反映祥林嫂在旧社会遭受的悲惨命运。因此,她在原剧本中增加了“祝福”。蛯原姫奈·凌美亲自挥剑,创作歌词,编排咏叹调。“九号冬雪,我独自依靠谁。挨家挨户乞讨,遭受人类犯罪...犯罪无法挽回是命运吗……”这首充满悲愤的咏叹调,从柔板到柔板再到柔板,充分利用了鞠萍艺术高音的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反映了鲁迅《祝福》原著的沉重主题。

小凌美的老师,虽然由于年龄的关系,她现在已经远离舞台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她最喜欢的鞠萍艺术。在采访作者时,老人谈到了崛起,忍不住唱、读、做、斗。这一举动是以一种风格和一种押韵的方式进行的,这让我感觉自己回到了30年前的舞台上:“西湖,断桥的一边。美丽善良的白衣女子脚步轻盈,舞着水袖,多么迷人,风情万种……”小凌美完美、生动、感人地表演了这部感人的戏剧。

今天,小凌美的生活丰富多彩。她也吃得很好,安静,活跃,忙碌。这真是一种“快乐”。每周一、三、五,她都会在妻子邵万斌的陪同下去老干部局打乒乓球。每周的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六,人们在家学习写字和画画。星期天休息时,有时几个同行业的老姐妹在家打麻将,如程序、关静珍、郝永辉等。不管输赢,只是为了娱乐。小凌美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的家庭干净整洁。厨房阳台的窗户很干净。客厅和卧室井然有序。阳台上的花草繁茂,含苞待放,给人一种温暖可爱的感觉。

由此,我看到了艺术家生活的品质和品味,羡慕和钦佩。我衷心祝愿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体健康,过得愉快,在充满夕阳的温暖生活中长寿。

萧凌美对评剧表演艺术的创新理念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歌谣演唱艺术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喷雾。平剧艺术在140年的发展中,吸收了其他艺术类型的优秀元素和表现形式,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平剧的艺术魅力。

我从小就喜欢鞠萍,我致力于鞠萍舞台,向肖灵芸学习。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她的歌唱,她的艺术动作,一次一个动作,一次一个眼神,我进入了心灵的眼睛,仔细思索,得到了信息。我是鞠萍艺术土壤中的一粒种子,我40多年的舞台生活给了我足够的“养料”和党和人民的精神食粮,使我成为一个收获颇丰的人民演员。在继承优秀经典的同时,我不断创新,这让我创造了许多艺术形象,过着艺术生活。舞台上这些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形象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创新应该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没有创新精神,艺术作品将失去灵魂,鞠萍艺术的生命力将枯竭。创新是艺术永远保持青春活力的源泉。这也是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价值,为了让评剧的艺术作品继续在民族历史上光彩照人,有必要通过不懈的创新和无尽的艺术追求,通过大力推动艺术创新,鼓励艺术家不断创造和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来书写一部辉煌的当代文化艺术史。

筱凌妹 

筱凌妹 

筱凌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