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广玉兰,一朵一生都离不开舞台的花。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18:21

作品分类:舞台  一辈子  玉兰  小花  演出  剧目  天津市  主演  文化  剧团  

小花玉兰 

早期评剧的角色只有小生、演员和小丑,所以也被称为“三部小戏”。语气也相对简单。受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专业齐全、音调丰富的大型剧种。它广泛流行于东北和华北,也分布于云南、贵州、陕西和青海省。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二大歌剧类型。

平西的祖先程蔡照带领春情剧团到天津演出后,平西在天津逐渐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以女艺人李金顺、刘翠霞、白余霜和爱莲君为代表,形成四大流派。2006年,平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兰油是她晚年的一朵小花,没有被过去的辉煌所陶醉。她仍然每天从家里去剧院,作为艺术顾问和总导演,26岁的刘洛涵是她唯一的入门弟子,负责指导经典戏剧《凤还巢》的排练。

玉兰,一朵一生离不开舞台的小花,诞生在平西一家。母亲是华玉兰,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广为人知,父亲是陈艳露,学习了6年,后来转为未成年人。萧华玉兰因其非凡的才华而受到父母的高度期待。从8岁开始,她就一直在她母亲经常表演的戏剧《黄氏女子游阴》中扮演瓦娃生。15岁时,她正式和父母一起学习戏剧。虽然她歌唱和阅读能力很强,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她的父母也不遗余力地聘请昆曲大师白云生亲自指点,这使她在16岁时就能领衔主演,并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地主中演出《凤还巢》、《包龙山》等多部戏剧。在与北京人民评剧团签订合同的这些年里,小华玉兰积累了强大的人气和众多的粉丝,每场演出都人满为患。激烈的表演使她疲惫到胸腔积液的程度。她利用幕间休息在后台吃了几片止痛药,然后像往常一样上台。

1954年,民营北京人民平剧剧团的明星肖华玉兰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高薪加入国营北京平剧剧团,并迅速成为剧团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被广泛传播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了印度代表团。代表团派她和华月仙在招待会上为外宾演唱了《幸福月亮》的节选,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在艺术探索中,玉兰小华是一个追求完美、永不止步的人。在北京平剧剧团的那些年里,她专心创作歌剧,认真思考人物,精心雕琢了十几部传统戏剧,如《牛郎织女》、《快乐月亮》、《搜索学院》、《陈妙昌》。她说这些角色不能自己表演,他们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来理解角色的歌唱和动作。移植不是抄袭,只有互相学习长处,弥补短处,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进步。无论表演有多激烈,她都坚持花时间参加晚间文化课,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1958年天津平剧剧院成立时,玉兰小华应邀加盟并主演。她还带来了自己的代表作《牛郎织女》、《第二朵梅花》、《快乐月亮》、《吕布与丢西姆的故事》、《凤还巢》等。第二年,她带领剧团南下三个月巡回演出。在著名艺术家云集上海的“人民大舞台”上,她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1979年,她主演了《鸳鸯被》,并获得天津剧目表演奖。1986年,她主演了《晚霞红》,并在天津首届戏剧节上获得杰出男主角奖。1992年,她主演了《西厢记》(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并在40个国家广播歌剧节目的绩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这些证书就像一串永远铭刻在小雨玉兰艺术道路上的脚印

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平西最大的亮点也是最难练习的地方是歌唱。此外,良好的现实生活表现也是评剧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该剧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下级官员、公民和农民的生活,聚焦于普通人的命运,展示了公民家庭的情感世界,反映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天津作为平西的发祥地,为这部包含天津地域信仰和习俗的戏剧注入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元素。

余岚,天津平剧剧院如鱼得水的小花,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着下面一句话:“只要你有抱负,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她坚信努力工作是没有浪费的,“就像我小时候一样,父亲每天都督促我们用小写字母写剧本,结果后来在剧中派上了用场。在《苏小妹》和《桃花源记》中,我与未成年学生进行了交叉交流,并有现场写作的场景。因为我有书法的基础,所以我能应付。起初,我父亲的随意决定成了我的独特技能。”萧华玉兰经常告诉她的学生该做什么。她总是相信开始取决于先天条件,进步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没有几十年的努力工作和舞台感觉,就不可能出名和成家。对演员来说,艺术不会压迫身体是永恒的真理。她要求学生们练习他们真正的技能,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上。在以前的表演中,没有麦克风,只有两个直立的麦克风放在舞台前面,但是演员的声音必须到达最后一排。玉兰的老粉丝喜欢这样说:“听玉兰唱歌剧,不看字幕。她的歌剧词充满了意义和声音。”

从1980年起,美德与艺术的小花余岚清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随后又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七、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为了给年轻演员更多的表演机会,她主动告别了难以放弃的舞台和观众。她调到1987年成立的天津演艺咨询委员会,致力于平剧接班人的培养事业。文艺界一直说“不养小孩,不养老”。然而,玉兰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则。她年轻时可以带头,中年时可以传授技能,年老时可以充分发挥剩余的精力。她不做一线顾问,但经常去剧院帮助学生雕刻剧本、完善歌唱和创新行动。即使她演过无数经典戏剧,她也必须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看完。她说:“艺术家这个词非常重要。它不是自封的,而是由观众赢得的。我愿意继续为他们付出。”她希望毫无保留地把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学到的东西传递给她的学生,以便他们能够发扬平西的精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