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云刀妹巷”的启示——从冯玉萍获得“梅花奖”谈起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14:17

作品分类:大奖  启示  艺术  冯玉萍  戏剧  花派  梅花  表演艺术  创新  

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评论家冯玉萍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三个李子”的荣誉,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设立以来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评论家。不久前,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辽宁省戏剧家协会赞助,沈阳演艺集团、沈阳评剧剧院等单位联合推出了《云刀妹巷》——冯玉萍获得了《三个李子》的特别演出和他演艺生涯40周年纪念。《云刀妹巷》的演出采取了对冯玉萍自身艺术成长经历的逐点分析和展示的形式,并精彩摘录了代表剧。因此,受到辽沈地区评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沈阳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是生长在东北黑土上的辽沈地区新一代评剧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冯玉萍1972年考入沈阳评剧剧院,1981年正式跟随评剧“花牌”创始人华淑兰。他孜孜不倦地继承了评剧“花牌”艺术,成为“花牌”艺术的主要继承人。自冯玉萍19岁开始出演第一部鞠萍歌剧《洪湖红卫兵》,1987年她出演了17部主要歌剧。今年,她不仅被评为一等演员,还凭借在民谣《快乐寡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戏剧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在冯玉萍看来,这并不是她艺术追求的终点。这是她所想的,更是如此。1997年,将近40岁的冯玉萍被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录取继续深造。他努力学习戏剧表演理论,研究戏剧表演艺术,并在戏剧舞台上演《著名演员之死》等戏剧。表演艺术横向领域的拓展开拓了冯玉萍的艺术视野,也为她的平剧表演艺术拓宽了道路。1999年,冯玉萍凭借其在民谣《柯立顿》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届梅花奖)。十四年后,2013年,冯玉萍凭借他多年在鞠萍艺术实践中的积累,再次成功地在《我的呼兰河》中塑造了王坡形象。因此,他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中国鞠萍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梅花奖”荣誉的鞠萍表演艺术家。

冯玉萍获得“梅花奖”,这不仅是冯玉萍个人的荣誉,也是辽沈乃至东北评剧艺术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在于冯玉萍“梅花奖”对辽沈评剧艺术发展的启示..

平剧艺术在辽沈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平剧是中国北方流行的一种重要地方戏。20世纪30年代以来,评剧艺术在表演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京剧、河北梆子等戏剧的营养,并日趋成熟。许多著名的演员,如金·方凯、肖桂华、肖马宏和赵萧楼,相继出现在中国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平剧的《小女婿》、《饮茶瓶》、《戴安诺》、《杨八姐春游》、《人面桃花》、《小宫廷风波》、《快乐寡妇》、《秧歌情》、《克尔顿屯》、《我的呼兰河》都是东北平剧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老一代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如韩少云、华淑兰、肖俊廷、严明杰和辛艳玲。平剧虽然没有昆曲和京剧的悠久历史,但在过去的100年里,由于其灵活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生活方式表演,平剧在我国北方发展迅速。在评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以《奉天罗子》为基础的东北评剧一直与唐山评剧和天津评剧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并处于同等地位和三分之三的地位。同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东北评剧形成了独立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自2005年以来,韩少云、华淑兰、肖俊廷、辛艳玲等被授予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时,辽沈地区平剧艺术的发展又迎来了她的第二个春天。

作为“花派”创始人华淑兰的弟子,冯玉萍全面系统地继承了“花派”艺术。“花卉学校”在东北成立。在声乐和表演艺术方面,平剧这一流派体现了这片黑土地固有的热情、奔放、激动人心和慷慨的地域习俗。它还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充满活力、纯洁、淳朴和善良的女性。这也是“花派”戏剧、咏叹调和咏叹调在辽沈地区拥有大量观众的重要原因。作为歌剧演员,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无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冯玉萍虚心向华淑兰先生学习并表演了《谢瑶环》、《饮料瓶表》、《半把剪刀》、《达诺》等著名的“花派”戏剧,使冯玉萍在宏观风格展示和微观精致加工两方面都将“花派”表演艺术掌握到了精确的水平。这种艺术积累不仅使冯玉萍成为平剧“花派”的顶尖演员之一,也使她能够掌握平剧舞台上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段。让我们看看冯玉萍主演的《快乐寡妇》、《秧歌情》和《柯立顿》是华淑兰死前表演的剧目。然而,在冯玉萍演出的这些新剧目中,哪一个不具备“花派”艺术的风格和神韵,这正是冯玉萍在艺术上采用“花派”但不坚持“花派”的必然王国,善于将“花派”的艺术营养运用到他原来的剧目中,从而使评优戏剧“花派”的传承从单一传承走向丰富创新。

冯玉萍可以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跳出纯粹的鞠萍艺术,虚心向姐妹艺术学习,在当今舞台科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鞠萍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鞠萍演员,恐怕这在歌剧演员中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在鞠萍艺术的创新上,冯玉萍与著名戏剧导演查明哲先生合作,创作了具有典型时代风格的鞠萍大型《我的呼兰河》。因此,传统的鞠萍艺术与时俱进,在新时期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和鞠萍乃至歌剧观众的欢迎。也可以说,冯玉萍通过自己对评剧艺术的“继承-创新”的经验,为当代评剧、戏曲乃至戏剧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成功的探索之路..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社会娱乐形式多样化的不断深入,包括歌剧和观众在内的专业舞台艺术家经常感叹“舞台剧已经过时”。面对一些员工的这种感觉,我们没有理由说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然而,我们应该更积极地看到,如果歌剧甚至戏剧艺术的存在不再适合今天的观众的需求,那么,冯玉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事实恰恰表明,评剧乃至戏剧艺术的前途和命运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黯淡和无助。事实证明,平剧艺术作为辽沈地区最重要的地方体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沈阳剧院有更多像冯玉萍这样的评剧领导人。平剧艺术在深刻继承传统后,不断拓展视野,大胆尝试创新,始终站在艺术创新的前沿,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引领平剧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冯玉萍本人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需要文学同仁正视的问题,也是整个辽沈文坛需要思考的本质。这也是沈阳戏剧家协会和沈阳文艺界联合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辽宁一直是著名的戏剧和文化省份。沈阳也是辽宁的主要城市。作为沈阳评剧的领导者和辽沈戏剧的代表,冯玉萍为广大同仁树立了榜样,树立了榜样。"雄关像铁一样坚固,现在它从头到尾都在移动."我希望辽沈广大艺术家,在获得冯玉萍“梅花奖”的喜悦和骄傲中,通过冯玉萍赢得艺术探索的法宝,为辽沈地区艺术家的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寻求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启迪和思考,共同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把沈阳和辽宁建设成为当前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艺术名城和文化强省。《沈阳文坛》2013年第4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