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平剧《玉兰》的代表性传承人陈佩华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资奖”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12:04

作品分类:物质  文化  遗产  中华  代表性  玉兰  小花  传承  母亲  学习  

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工资单奖”揭晓,平剧在本市的代表传承人陈佩华(玉兰)再次获得荣誉。平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天津兴起,逐渐形成了以女艺术家李金顺、刘翠霞、白余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四大流派。2006年,平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萧华玉兰出生在平剧世家。她的母亲曾是全国著名的花玉兰。她很有天赋。她8岁时和母亲一起登台,15岁时正式学习艺术,并接受昆曲大师白云生的指导。16岁时,她独自领先。1958年天津平剧剧院成立时,玉兰小华受邀加入并担任主角。第二年,她带着剧团南三个月巡回演出,赢得了许多好评。“世界上的一切都取决于学习,只要你有抱负,你就能成就任何事。”熟悉广玉兰的人都熟悉她的名言。这也可以说是她表演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生动的艺术写照。

记者:你在一个讲故事的家庭长大。你年轻的时候,父母是如何鼓励你练习的?

肖华玉兰:学评剧需要先天条件,后天才能升官。没有几十年的艰苦训练和舞台感觉是不可能成功的。对演员来说,“艺术不压迫身体”是永恒的真理。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舞台,你必须毫无怨言地练习你真正的技能。除了扎实的基本技能之外,我小时候,父亲每天都鼓励我们用小写字母写剧本,后来在剧中使用了这种文字。在《苏小妹》和《桃花源记》中,我与未成年学生进行了交叉交流,并有现场写作的场景。因为我有书法的基础,所以我能应付。起初,我父亲的随意决定成了我独特的技能。

记者:平剧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如何在天津蓬勃发展的?

肖华玉兰:平菊不是出生在天津,但它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天津。正是在天津,它才被大众所认识,才真正成为一种戏剧。许多鞠萍表演者在歌颂天津之后来到了全国各地。几乎所有不同风格的鞠萍流派的演唱风格都是在天津形成的。

平举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流行于冀东的莲花落,是农民闲暇时创作和演奏的小曲。清朝末年,许多莲花落艺术家来到天津街头巷尾表演。石楠和河北大道附近是莲花瀑布表演的地方,当时也被称为跳绳。后来,蔡照把这些小曲改编成剧本,吸收了秦腔、乐亭大鼓、栾州皮影戏等歌唱艺术,使《莲花落》成为平剧的现代艺术。

记者:你的父母都是批评家。你能告诉我们关于他们的事吗?

小华玉兰:我爸爸陈艳露和我妈妈华玉兰唱了平西,他们一开始就学会了失败者。我的母亲华玉兰,天津静海县人,13岁时在天津钟毅烟草公司做童工。由于嗓音好,后来被推荐崇拜唐山罗子艺术家白光杰(艺名包心菜),当老师学习平西,住在李金顺。当时,我的父亲陈艳露被他的老师胡婷称为“月牙红”。他学习莲花瀑布,坐了6年,非常努力地学习戏剧。因为他的外表很好,他唱小生,后来又唱老歌。我的父亲和母亲都被邀请到现在的中国戏曲学校教书。在程蔡照晚年,他教了他的母亲三部戏剧,杨三姐的控诉,三介烈和偷金砖。这三部戏是郑先生传下来的。

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你认为评剧在传承方面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萧华玉兰:作为传统艺术,如何继承和保护平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值得思考。我向我的母亲华玉兰学习,她用嘴和手教我。我学习了她所有的戏剧。然而,现在作为继承人,我想把我所有的功夫都传给下一代,有些学生要求我学戏剧,但我还没有系统完整地学过,能学几个子戏已经很好了。我认为一个更好的方法是把完整的音频和视频材料留给后代去学习。有人说我是艺术家。这三个词非常重要。他们不是自封的,而是被观众举起来的。为了他们,我愿意毫无保留地继续向学生提供和教授他们,以便弘扬评剧的精髓。

陈佩华(小花玉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