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Xi路评剧人才培养”培训班欢迎专家讲座:评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01:53

作品分类:继承  发展  创新  讲座  专家  人才培养  培训班  迎来  西路  

“平剧传承与发展探讨”专题讲座

戏剧理论家、评论家、Xi评剧专家翟肖春参观了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Xi评剧人才培养”,并做了“评剧传承与发展”专题讲座。石家庄市文化局、广播电影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石家庄演艺中心相关负责同志、石家庄评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包括退休老同志代表)、参加“Xi路评剧人才培养”培训班的全体人员、来自东北、华北及相关省市的100多名评剧专业演员和评剧爱好者参加了讲座活动。他们热情高涨。一些听众还带来了十几把椅子,填满了会议室。翟老师的讲座理论严谨,实例丰富,幽默合理。讲座得到了观众十几个热烈的掌声,翟老师幽默地说:“我希望大家最终鼓掌。每个人仍然不断鼓掌和大笑。”课间和课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讨论,不停地表扬,不停地叹息。

翟肖春从评剧的特点出发,说:评剧曾经覆盖全国(包括新疆、云南、广西、甘肃等)。),平剧最大的特点是讲普通话,深受群众喜爱;接地气体是讲故事的生命线。说老百姓的话,唱老百姓的声音,表演老百姓的事情,评论戏剧,会有吃的。

“研讨评剧的传承与发展”专题讲座 

翟老师以鞠萍近代西路创始人张书贵老师的成长历程为例,强调鞠萍东西路结合的重要性。张淑贵小姐是第一位获得国务院特殊补贴的鞠萍表演艺术家。张书贵进入了由辛夏风主演的冯明社会,辛于1949年底8岁时从天津来到北京。她和新夏风一起演出。该俱乐部后来成为首都的实验性鞠萍剧团,后来改名为北京鞠萍剧团,后来并入中国鞠萍剧院。它与老艺术家肖蜂和华月仙一起学习戏剧。现在它是鞠萍西部歌剧的代表人物,也是赢得歌唱掌声最多的演员。它在鞠萍歌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张书贵作为解放后第一部西部路剧《华亭汇》的主演,肩负着重要的历史重任。华亭辉的第一场演出是在中国戏剧学院院长梅兰芳主持的国家表演班晚会上。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歌剧艺术家参加了表演班会。他们是京剧的梅兰芳和李惠亮、粤剧的辛努红、粤剧的袁雪芬、沪剧的丁是娥、豫剧的张祥玉、汉剧的陈伯华等。

翟小纯从评剧的特征说开去,讲到:评剧曾经覆盖全中国(包括新疆、云南、广西、甘肃等),评剧的最大特点是说普通话、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是评剧的生命线;说百姓话、唱百姓腔、演百姓事、评剧就有饭吃。 翟老师以现代西路评剧创始人张淑桂老师的成长史为例,强调东西路评剧结合的重要性。张淑桂老师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淑桂8岁进入1949年底由津来京的由新凤霞主演的凤鸣社,与新凤霞同台演戏。该社后来成为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更名北京市评剧团,再后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曾跟西路评剧老艺人小蜜蜂、花月仙学戏,是当今西路评剧代表人物,是中国评剧院在演唱上获得掌声最多的演员,在评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作为解放后第一出西路评剧《花亭会》的主演,张淑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担,《花亭会》的首场演出,是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梅兰芳主持的全国演员进修班晚会上,当晚参加进修班晚会的,有全国各剧种的名家,他们是京剧的梅兰芳、历慧良,粤剧的红线女,越剧的袁雪芬,沪剧的丁是娥,豫剧的常香玉,汉剧的陈伯华等。

当张淑桂出场唱“高文举稳坐在书房中”一句西路小生腔时,震惊了在场的观众,声音未落就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戏曲界的专家对《花亭会》给予充分肯定,这标志着现代西路评剧的诞生。张淑桂在接下来的《向阳商店》刘春秀、《夺印》胡素芳、《杨三舍化缘》、《三女除霸》、《鸳鸯谱》、《恩与仇》、《甜蜜的事业》剧目中都有突出表现。

张淑桂也是在文革中第一批进入牛棚的“三名三高分子”,后来,由于让张淑桂出演《向阳商店》,才被放出。在文革版《向阳商店》中,张淑桂演一号人物刘春秀,当时的北京评剧团主要阵容都上了,有马泰、魏荣元、花月仙、张德福、席宝昆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在这样的阵容里,张淑桂获得的掌声同样是最多的。那时,全国许多评剧团都学《向阳商店》,就连骆玉笙(小彩舞)也对《向阳商店》中的反调唱腔十分感兴趣。著名河南坠子艺术家马玉萍向张淑桂索取唱谱。荀慧生的夫人张伟君欣赏张淑桂的演唱,代荀慧生受张淑桂为徒,向张淑桂赠有关荀慧生的书籍,其女儿荀令莱向张淑桂传授了《金玉奴》。2011年,宇扬评剧苑建苑十周年,想排一出大戏《王少安赶船》,大家经过研究决定,非请张淑桂出山不可,于是,在评剧不景气的今天,年逾七十的张淑桂不计报酬、披挂上阵,并再次得到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最近,一些评剧团体、戏剧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纷纷找张淑桂老师寻求合作,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因为戏剧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检验。

翟老师精心讲解了张淑桂的“一杯糖水”,讲解了张淑桂的主创剧目:《向阳商店》刘春秀、《夺印》胡素芳、《花亭会》高文举、《甜蜜的事业》唐二婶、《恩与仇》、《帝女花》、《抢状元》、《杨三舍化缘》、《棒打薄情郎》、《凤冠梦》春娘、《智取威虎山》小常宝、《三女除霸》、《瑞云》、《刘云打母》、《杨八姐游春》佘太君、《劝爱宝》、《花为媒》、《左连成告状》、《鸳鸯谱》、《艺海深仇》、《四季长青》、《王少安赶船》二表嫂、《姑嫂英雄》等。翟老师认为:能否成为一个戏曲的派别,标准有三个硬条件:第一,要有首创的艺术。张淑桂是中国评剧院第一次以“西路评剧”命名剧种、“西路评剧”第一出戏《花亭会》的主演之一。第二,要有首创的名剧名段。张淑桂主演的评剧名剧《向阳商店》、《夺印》等剧目都是首创剧目,且都有名段子,被业内外充分认可。第三,要在演唱和表演上独具风格且被广泛认可。张淑桂的西路评剧,以及她首创的西路评剧与东路评剧相结合的“夸手”、“卖菜”、“见口袋”等唱段,知道评剧的就知道这些唱段。

评剧的流派多是评剧繁荣的基础,全国“一个味”的评剧只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博取众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才能厚积薄发,发展壮大。张淑桂艺术实践举例说明:高亢激昂:《花亭会》、《夺印》等;行云流水:《向阳商店》“买菜”等;慢板悠长:(《夺印》湖边芦苇)等;抒情明亮:(《向阳商店》一杯糖水)等;痛快淋漓:《甜蜜的事业》等;板式“俏”“妙”、吐字珠玑。《王少安赶船》等;板头瓷实、高潮到位、酣畅淋漓、唱念做打《恩与仇》《帝女花》《棒打薄情郎》《凤冠梦》《智取威虎山》、《杨八姐游春》《左连成告状》《鸳鸯谱》《王少安赶船》等。张淑桂是东西路评剧的结合第一人,在东西路结合中名段最多、名戏最多、理论与实践最多。翟小纯老师列举大量实例说明评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分析道:魏荣元唱腔的“足”《钟离剑、夺印》;马泰唱腔的“帅”《向阳商店》;赵丽蓉唱腔的“味”《小二黑、祥林嫂》;花月仙唱腔的“俏”《向阳商店》等。

翟小纯强调演唱行腔“托得住”的硬道理。例如:张淑桂“东西路结合大甩腔”;马泰“瞎子歌”;魏荣元“黑鱼嘴”;新凤霞的“会计姑娘”;天津评剧的“大口落子”;东北“韩花筱”的特点等。翟小纯最后的核心提示是:必须走东西路评剧结合的道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百姓话、唱百姓腔、演百姓人!必须吸收和借鉴百家之长,练就看家本事,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得到广大民群的认可。才能演好戏,做好人。戏曲的成功标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作者:池毓岚在本文中咨询了相关专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