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评剧 » 正文

刘爱音:谈平剧乐队的伴奏和演唱风格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7:01:08

作品分类:乐队  谈谈  伴奏  板式  老师  二六  舞台  演奏  演员  包括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平剧已经成为歌剧院里一朵灿烂的仙女花。平剧的演唱风格也随着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

歌唱在平剧舞台上非常重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演员都应该用歌唱来表达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会以不同的歌唱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平剧丰富的演唱风格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演员们通过唱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以及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同时,鞠萍歌剧的风格、板型特征和演唱风格的魅力也在舞台上得以展现。本文简要论述平剧乐队的伴奏和演唱风格。

一、平剧乐队伴奏方法及乐队演变

作为鼓手,他不仅要带领音乐配合演员的歌唱,还要带领打击乐配合演员的“唱、读、做、跳”。当需要音乐时,他还应该指挥乐队,并配合舞台上各种情绪的表达。俗话说,“如果一个士兵给一个人出主意,他就会给另一个人出主意。”鼓手属于武装部队的指挥官,指挥着一大群军队。乐队演奏的动作可以反映鼓手的水平。乐队的质量也是由鼓手决定的。因此,鼓手在鞠萍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托腔鲍尔调儿》是平剧板胡的伴奏特色,而《胡强二大卦儿》是平剧班固的伴奏特色,形成了平剧乐队的“托、包、穗、代、金”伴奏模式。过去,歌词中的伴奏方法是“接下一句”。简单地说,伴奏是从咏叹调的后半部分开始的,只伴随了后半部分。过去,老艺术家不知道如何写音乐,表演时也不必写音乐。伴奏取决于他们胃里的“东西”和舞台经验。解放后,演员们成了新的文艺工作者,演员们学习了音乐理论。在演出期间,他们需要看配乐,甚至“画”配乐。然而,伴奏方法变化不大,几乎是传统的“接下一句”。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鞠萍有了乐器。不是所有的乐器都演奏歌唱,但是每个部分都必须演奏自己的乐器。到目前为止,歌唱部分和音乐部分都需要匹配设备来给音乐添加色彩,并且当前的乐队创作相对完整。

目前,平剧舞台上的管弦乐队体系已经从班固、板胡、梆子、竹笛等几种乐器发展到现在的打击乐器组:包括班固、梆子、大锣、小锣、钹、大大小小的厅鼓、钹、大大小小的屏风等。弦乐组:包括板胡、平儿二号、胡忠、胡夏、二胡等乐器;拔毛组包括扬琴、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管乐组:包括笙、笛、唢呐、管子等乐器;低音组:包括大提琴,低音,合成器和其他乐器。

乐队的组建解决了舞台需求,给舞台增添了音乐色彩,也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表演者必须熟悉咏叹调的板结构,包括咏叹调的旋律和节奏变化。目前,我们不仅要熟悉这些乐器,还要熟悉配器,尤其是当歌唱节奏发生变化或音乐需要突出时,每个声部都应该很好地发挥其配器的作用,充分体现乐队的“一菜”精神。

第二,乐队的伴奏特点与演员

的演唱风格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中国平剧剧院成立后,有两位著名女演员,一位是小白·余霜,另一位是新夏风。他们都成立了自己的学校。陪同小白·余霜的鼓手是郑殊涵老师,钢琴演奏者是杨殿荣老师。伴随新夏风的鼓手是夏有才,钢琴演奏者是许文华。演员和伴奏教师在工作中多年来相互合作,学习歌唱艺术,并通过舞台表演实践形成了各自的伴奏风格。

 

       郑书翰老师在为小白玉霜老师伴奏唱腔过程中,鼓套子垫的比较少,唱腔中几乎不垫鼓套子,关键的时候打几下,那几箭子打得及其重要。比如在节奏有变化时,或是要转板时,尤其是到了要劲儿的时刻,听着那几箭子,打得就过瘾、解气,用行话形容就是“下下打得都是金钱眼”。郑书翰老师的演奏特点就是简单大方、节奏明朗、轻重分明、打得讲究,每一个鼓套子都有说辞,与杨殿荣老师演奏的板胡配合默契,从而形成了白派的伴奏风格。当郑殊涵先生陪小白玉霜先生唱歌时,鼓盖没那么厚,而且唱的时候鼓盖也没那么厚。当关键是玩几次时,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节奏发生变化,或者是时候扭转局面了,特别是当是时候充满活力的时候,听这些箭会满足你的食欲,缓解你的愤怒,这用行话来说就是“金钱是旁观者的眼睛”。郑殊涵先生的表演特点是简洁大方、节奏清晰、重量清晰、表演精湛。每个鼓皮都有自己的修辞,他与杨殿荣先生的板胡有着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了白派的伴奏风格。

 

              夏友才老师在为新凤霞老师伴奏唱腔过程中,鼓套子打得比较多,行话说就是比较“碎”。他结合了新凤霞老师的唱腔特点,尤其是在“疙瘩腔”中,也用鼓套子量着尺寸,句与句之间的过门垫鼓套子,有时甚至字与字之间的小过门也垫鼓套子。其实,这样对鼓师的要求非常之高,必须要把演员的唱腔吃透了,而且在把握节奏的时候不能晃,不能拖泥带水,每一下鼓套子都要和演员的唱腔配合得严丝合缝。夏有才老师的演奏特点就是无论轻重缓急,鼓套子都是风雨无阻,虽然打得多,但是灵活多变,使乐队与演员在配合的同时,谁也甭想跑出去,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在与徐文华老师演奏的板胡默契配合中,从而形成了新派的伴奏风格。夏有才陪辛夏风唱歌时,他打了更多的鼓和盖,歌词中有“破碎”的意思。他结合了辛夏风老师的演唱特点,尤其是在《心腔结》中,还用鼓袖测量了大小。句子之间的门用鼓套填充,有时甚至单词之间的小门也用鼓套填充。事实上,对鼓手的要求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必须对演员的歌声有透彻的了解。此外,他们在掌握节奏的同时不能摇摆或拖拖拉拉。每次他们敲击鼓皮,他们必须与演员们的歌声完美匹配。夏有财先生的表演的特点是,不管他的优先事项是什么,鼓罩是风雨无阻的。虽然他演过很多次,但他灵活多变,这使得乐队和演员们在没有人想退出的时候互相合作。他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在与许文华先生的板胡的默契配合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伴奏风格。

  


三、浅析评剧的唱腔板式

        评剧唱腔板式可以分为主与属两类,既主体板与附属板。主体板也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板类,它共分为五大类,即“慢板”类、“二六板”类、“垛板”类、“流水”类和“散板”类。附属板则是由导入板类和终结板类组成。其中,导入板类由“尖板”、“导板”、“搭调”、“大安板”、“小安板”等组成;终结板类由“甩腔”、“溜板”、“扣板”、“顿板”、“锁板”等组成。

说一下“慢板”类,“慢板”在各种板式中是速度最慢的板式,多用在大段的叙事和抒情,包括身世的介绍、遭遇的陈述、痛苦的回忆等等。“慢板”包括:“三眼”(分为“慢三眼”与“快三眼”)、“反调大慢板”、“凡字调大慢板”等板式。“三眼”一般在女腔中运用的比较多,在评剧《秦香莲》一剧中,秦香莲的很多唱腔是以“三眼”为主的。如“宿店”一折中的“千山万水”、“闯宫”一折中的“三年前”、“琵琶词”一折中的“华堂上”、“见皇姑”一折中的“观只见”等名段,都是“慢三眼”板式。“杀庙”一折中“家住湖广”这段唱则属于“快三眼”。
    “反调大慢板”首次出现在新凤霞主演的评剧《无双传》的“清秋凉夜”一段中,这是一个新的评剧板式,评剧唱段中从来没有过,该板式借鉴了河北梆子“大慢板”的旋律,在评剧传统的“反调”基础上发展而来。

    “凡字调大慢板”首次出现在评剧《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这段中,这个板式是新凤霞与音乐工作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吸收了京韵大鼓的“凡音”、山东“梨花调”的悲腔哭音、山西梆子的滑音哭腔,并借鉴了京剧的“大慢板”,创造性地增加了评剧“大慢板”的曲牌。

     “二六板”类包括:“小生二六”、“原板二六”、“顶板二六”、“抒情二六”、“高拨子二六”等板式。在过去,评剧属于三小戏,男生的唱腔几乎以“二六板”为主,板式结构是由眼上张嘴、落在板上,上句六小节,下句六小节,构成了“双六”,所以称为“二六板”。“与驸马打坐”是评剧《秦香莲》中包拯的经典唱段,殊不知,这段唱腔最开始采用的是“原板二六”,但魏荣元老师觉得这个板式体现不出包拯这个人物的当时的内心情感来,之后就和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借鉴了“小生二六”的板式结构,最终才创作出了这段著名的唱腔。
对于其他板式,我们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予以详细介绍。

      评剧在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她的唱腔艺术博大精深,而且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作为一名评剧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好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多学习、多实践,将原汁原味的评剧艺术完美的呈现在评剧舞台上,不断促进评剧乐队与评剧唱腔板式进一步发展,丰富评剧艺术宝库。

很早之前,我就有意为“松说评剧”写点关于评剧音乐或评剧伴奏方面的文章,普及一下评剧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和戏迷票友们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但由于本人评剧理论知识有限,文笔一般,所以一直也没有成形。借此“松说评剧”公众号运营一周年之际,我特对我这些年伴奏的舞台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写成了这篇文章,与各位戏迷朋友进行交流,如有不妥之处,烦请批评指正,并祝“松说评剧”一周年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3。浅析评剧的咏叹调风格

评剧的咏叹调风格可分为主板和子板两种类型。主板也是平剧民歌演唱的基本板类型。它分为五类,即“慢板”类、“二路板”类、“婴儿床板”类、“流水板”类和“松板”类。附件板由引入板和端板组成。其中,导入板由“尖板”、“导板”、“接头”、“大安全板”和“小安全板”组成。端板由“吊腔”、“滑板”、“扣板”、“挡板”和“锁板”组成。

让我们谈谈“柔板”这一类别。慢板是所有慢板中最慢的。它主要用于长篇叙事和抒情,包括生活经历的介绍、遭遇的陈述、痛苦的回忆等。“柔板”包括“三只眼”(分为“慢三只眼”和“快三只眼”)、“逆音柔板”、“范子音柔板”等板块。“三只眼”在女性歌唱中常用。在民谣《秦香莲》中,秦香莲的演唱风格主要是“三只眼”。例如,著名的段落如《苏旦》一个妥协的《千山万水》、《龚闯》一个妥协的《三年前》、《琵琶词》一个妥协的《华堂》、《看黄姑》一个妥协的《只看》等等都是《慢三只眼》。“杀庙”是“住在湖广”和“快三眼”的折中。
“反调柔板”首次出现在辛夏风主演的鞠萍歌剧《绝世传记》的“清秋凉爽夜”部分。这是一种新的鞠萍风格,在鞠萍咏叹调中从未出现过。这种体裁是在鞠萍传统“反音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柔板”旋律

“凡子调大柔板”首次出现在民谣《甘昆带》中,在那里没有希望把首都留在金宫。这个委员会是由新夏风和音乐工作者创建的。它吸收了北京大云鼓的“樊圻”、山东李华调的哀嚎、山西梆子的顺口溜,借用京剧的“大柔板”创造性地添加了歌谣“大柔板”的旋律。

“二路板”类别包括“萧声二路”、“元班二路”、“天花板二路”、“抒情二路”、“高派子二路”等。过去,评剧属于三个小剧种。男生的演唱风格几乎被“二路班”所主导。板块结构由眼睛张开和落在板块上组成。上面的句子是六个小节,下面的句子是六个小节,形成“二连板”,所以它被称为“二连板”。“与许共思”是包拯在歌谣《秦香莲》中的经典咏叹调。很难想象,这首咏叹调是从“最初的26局”开始的。然而,魏荣元觉得这个板子不能反映当时包拯这个人物的内心感受。之后,他和音乐工作者一起学习,并从“小生26”的董事会结构中吸取教训,最后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咏叹调。
对于其他面板,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平剧在歌剧院中独一无二。她的歌唱艺术博大精深,易懂有趣。作为鞠萍歌剧工作者,我们应该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多学多练,在鞠萍歌剧舞台上完美呈现鞠萍歌剧的原创艺术,不断推动鞠萍乐队和鞠萍演唱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丰富鞠萍歌剧的艺术宝库。

很久以前,我打算写一些关于歌谣音乐的文章或者为歌曲歌曲歌曲伴奏歌谣,普及歌谣音乐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相互学习和发挥爱好者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对民歌演唱和一般写作风格的理论知识有限,它还没有形成。值此《松朔评剧》公演一周年之际,我总结了多年来在伴奏方面的舞台实践经验,并写了这篇文章与所有歌迷交流。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批评和纠正。祝《松朔评剧》一周年生日快乐,而且会越来越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