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程氏子孙备忘录:李士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7:10:34

作品分类:李世济  演出  程砚秋  程派  闵兆华  《锁麟囊》  唐在炘  

李世济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士奇(Li Shiji)是程派艺术的“改革者”、“推动者”和“叛逆者”,祖籍广东省梅县,1933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他在上海长大,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5岁时,他开始接触传统戏剧,并秘密学习《苏三·齐杰》。1945年,他在《李士奇》中以程秋艳为养父,开始学习程氏学校。首先学习“骂庙”、“红鬃凶马”、“玉堂春”、“四郎拜见母亲”、“大来客二号”等。之后,逐渐学习程弼的戏剧《六在雪中》、《月喜归汉》、《荒山之泪》、《索林包》和《春梦闺房》等。李士奇还从陶于之那里学到了基本技能,从昆曲中学到了朱复明,从花旦和京剧蓝调中学到了赵桐珊(芙蓉草),后来又从吴丹和李金鸿的歌剧中学到了基本技能。王友青说的是老歌剧。有许多著名的老师来指导他们。然而,学习戏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经常遭受鼓掌。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学习非常努力,直到李士奇想在歌唱歌剧中正式亮相。养父程秋艳说,他认为这个剧团是个大染坊,并表示反对。虽然他跟随程秋艳的程师傅,但每当李士奇要求程师傅正式出席时,他总是被拒绝。由于各种原因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尽管程秋艳反对,李士奇还是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退学,去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剧团。1953年,李士奇剧团成立,到北京等地巡回演出《金雷》、《孔雀东南飞》、《刘迎春》、《鸳鸯墓》、《绿霜剑》、《英台反婚姻》等流行的常规剧目。从1954年到1955年,梅兰芳给她演了《霸王别姬》和《醉妃》。结果,她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并进一步领会了成教的精髓。因此,她的成教变得越来越复杂,并很快赢得了“小成秋艳”的美称。

1956年,李士奇加入北京京剧团。作为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年轻演员,他与马厉安良、谭傅莹和邱荣盛一起演出,并接受了许多著名教师的指导。此外,她还在中南海为领导们表演。1957年,他作为新中国文艺骨干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并在世界青年学生节上获得银牌。从1956年到1966年,李士奇经历了许多阶段。李士奇曾经和鲁富华、李盛芳、高宝贤等一起表演过《玉堂春》。他与马厉安良、李多奎、马福禄、马胜龙、闵赵华一起表演了《神头祠》。李四光和李多奎一起表演了《金锁记》;与马厉安良、马福禄、儒华福、马崇仁、周和桐、马长礼、张洪祥、马胜龙、词绍权等人一起演出了《十老刘安》。他与马厉安良、谭傅莹、马福禄和李多奎表演了桑慧远。他和厉安良一起表演了《法门寺》。他和邱荣盛、李多奎、陈少林、赵丽秋一起表演秦香莲。配合马燕芬、马崇仁、闵赵华、何胜清、李盛芳、马陆游、高宝贤、罗世保、马崇年等演出《索林胶囊》;马崇年与迟浩泉、闵赵华、何胜清、李盛芳、高宝贤、张福坤、罗世保、鲁红瑞一起表演了《荒山之泪》;1962年,他和厉安良一起表演了《母亲的第三个女儿》。他与谭元寿、谭傅莹、词绍权、何胜清、李盛芳、罗世保、孙元熙、马崇年和张云斌一起表演了朱季晨。他们与马长礼、马燕芬、何胜清、高宝贤、郝青海、慈少泉、李盛芳、闵赵华和谭元寿一起表演了《红鬃和凶马》。他与谭傅莹、邱荣盛、李多奎、陈少林、张洪祥、谭元寿、词绍权、闵赵华和高宝贤一起表演了《金匮回荆州》。与马厉安良、马福禄、周和桐、闵赵华、马胜龙、李四光、何胜清、赵丽秋和马崇仁一起表演了“火牛阵”。刘迎春与谭元寿、赵丽秋、闵赵华、何胜清、王元欣和耿世华一起演出。马胜龙与陈少林表演了“三击掌”;他和马长礼表演了“祝贺后骂堂”。他与闵赵华、词绍权、李四光、何胜清等人一起表演了《春闺梦》。与西塞全、李四光、刘雪涛、赵丽秋、牛荣良等人一起表演《绿霜剑》。他与周和桐、茹华福、马胜龙、朱金华、关小艳、闵赵华、周和桐、周少安、词少泉、金镇明等一起表演了《月亮喜归汉》。他与谭元寿、词绍权、关晓艳、蒋荣源、张红祥一起表演了《梅妃》。他和耿世华、江荣源、牛桂莲、周少安、词少泉一起表演了《白雪公主》。刘圣通、刘雪涛、关小艳、词绍权和何圣清表演英台反婚姻;陈三良与闵赵华、高宝贤、谭元寿和牛荣良一起表演。刘三姐与谭元寿、马胜龙、江荣源、朱金华、何胜清、词绍权、周和桐和张云斌一起演出。王昭君与周和桐、马胜龙、词绍权、高宝贤、阎运喜、郭元祥、李淑玉、翟运奎、徐运昌一同演出。与马长礼、谭元寿、郝青海、周和桐、谭元寿、郭何勇、何振星、牛荣亮等一起,他在《黎明河畔》中表演。他们和郝青海、李毓芳、赵丽秋、李淑玉、朱金华、陈志中、阎运喜、刘圣通、崔红梅一起表演了《党的女儿》。邱荣盛、马厉安良、高宝贤、赵丽秋、何应永、郝青海、姜荣源、许云昌、小王玉蓉等。

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年,无论是传统戏剧、新剧还是现代戏剧,李士奇都完全走上了程世禄的道路。尽管它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它并没有偏离左右两边,包括为文革后期拍摄的电影《王子与歌舞女郎》配音(1976年)。正如李士奇严格遵循石成一样,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程学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今后保持这一基础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后,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了他的第一首康塔塔《梁祝》。1979年,从北京调到中国京剧剧院第二团的李士奇,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张贴并表演了《索林胶囊》,立即引起轰动。在当时反思和思想解放的新形势下,没有禁令的“索林胶囊”重获自由。李士奇来到中国北京剧院后,致力于程派戏剧的编排和加工,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生存。

文化大革命后到上世纪84年代中期是传统戏剧刚刚恢复的时期。尽管复苏了,观众还是很少。当李士奇回到舞台上时,她敏锐地感觉到,京剧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在这个时代,演员需要敏锐的原创判断和勇气来打破规则。李士奇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然,改革和创新要求行动者具备扎实而深刻的技能。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李士奇的成长时期,那么李士奇的收获和高峰期应该是从文革到90年代初。

改革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她巧妙地将美声唱法融入歌唱中,更加突出了程派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大量的老、中、年轻观众。李李士奇当时唱得很精彩,为未来的学校扫清了阴霾,让它变得更加令人愉快。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因为亮度而失去常规的魅力。它仍然是安静和温柔的,但是它在含义上更微妙,在抑郁中更优雅。此外,由于它的音域更广,演唱风格更加曲折动人,让人感到激动和不安。虽然声音风格已经改变,但仍然很有规律。在此期间,《索林胶囊》、《月喜归汉》、《英台反婚》、《陈三良登山堂》、《梅妃》、《废山泪》依然出色。不仅是赵丽秋曹蔡氏老团队的默契配合,而且庞大的唐乐队也大大提高了表演水平。

李士奇对丈夫唐在炘的默默支持是她一生的艺术知己。也是他帮助李士奇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作为一名小提琴手,唐在炘于1922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唐尚志早年在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在上海电力公司当工程师。他对儿子期望很高,想让他走自己的路。唐在炘圣约翰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坚持每天听广播剧。与“大歌剧考试”中的歌剧相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熟悉了戏剧的许多行业和流派。从小,他就非常喜欢京剧,并从老师穆铁芬和周昌华那里学会了弹钢琴。1945年秋天,我在上海茂名南路唐在炘第一次见到了程秋艳。向程秋艳学习。唐在炘陪同李士奇,从那年秋天出发。唐在炘在为程秋艳调音时遇到了李士奇。此后,他几乎每天都陪着李士奇提高嗓门。程秋艳后来称唐在炘、熊程序和闵赵华为“三剑客”。由于程秋艳指示他们协助李士奇唱歌排练,“恋爱中的三剑客”的故事后来流传开来。同年,程秋艳离开上海后,李士奇第一次与唐在炘合作,制作了《祝贺后骂堂》。当时,“小程秋艳”的名字很快就让李士奇成为粉丝们的话题。几乎每天都陪着李士奇挂着声音后。长期合作带来了感情。唐在炘和李士奇走到了一起。他们既是夫妻,又是好老师和好朋友。自1952年以来,他一直在京剧中与程合作。崇拜徐兰沅当老师。她与唐在炘一道,在继承程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个人特点,创新发展了程派艺术。她大胆地改革了成教的声音。李士奇也有其局限性。然而,凭借一流的配角阵容和庞大的唐乐队,她对剧目进行了改革和改编,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标准,也遭到了老郑的反对。

早在60年代,她就安排、改编和移植了《陈三良》,并于1962年与谭元寿和牛荣良首次公演。这部戏包含了传统戏剧的所有元素。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李士奇季承改革的成果。1983年,该剧在天津与张学海、曹蔡氏等重映。另一位独唱明星刘三姐在低调的常规节目中加入了民歌风格。

20世纪80年代,李士奇和赵丽秋合作演出《索林胶囊》,大胆创新和改革伴奏方法。除了北京胡、北京二胡和岳琴这三首主要乐曲外,笙也加入了演出。在弹拨音乐和其他民族器乐的强烈渲染和对比下,它以哀怨、细腻、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它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香港的演出中非常受欢迎(1984年)。

1980年10月,乌兰夫与彭真、彭冲一起在北京观看了《月喜回汉》,祝贺李士奇和他的儿子演出成功。

程秋艳先生晚期的代表作《月亮喜归汉》,她要求著名剧作家汪曾祺修改原作,删除乏味琐碎的表演,删除祭奠坟墓的反黄儿咏叹调,增加唐在炘设计的反西皮二柳咏叹调送别,保留原作三首优秀的慢板咏叹调,加强送别和传递的节日性,使该剧更加精彩。因为对世界人物的哀悼,整个程序令人耳目一新,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80年他在天津演出,1982年冬天李士奇在上海演出。

李士奇要求范洪钧修改《英台反婚》以吸收越剧的特点,并限于自身条件,李士奇删除了男装部分,并要求汪曾祺先生在葬礼仪式中增加黄儿慢板,整理时保留各种“哭闹头”,并用“黄儿慢板”和“黄儿慢板”代替过多的“松板”,以弥补一些不足。唐在炘在音乐创作上做出了巨大努力,打磨了南梆子。丰富整出戏。此外,李士奇的表演非常成功。

同时,范洪钧修订的玉簪体现了“李成派”的独特风味。她还要求杨玉敏修改《梅妃》,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以一种新的态度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梅妃》是程学的代表作。它充满了歌唱、阅读和舞蹈。它对演员的要求相对较高。那一年郑先生只是偶尔表演,每次表演都必须满员。它已经成为杀害程先生的凶手。李士奇对《梅妃》做了一些调整,删除了一些琐碎的场景,使得整部戏更加紧凑,观众看了也不觉得累赘。在音乐创作方面,唐在炘的拉·梅妃乐队还没有开口。它用音乐把例子带入意境。强大的唐乐队削减了适当的表演来掩盖李士奇的局限性。她是一个聪明的人。

自84年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她的大胆改革,李士奇的表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和家庭的变化,随着那些默认的配角逐渐退出舞台,气体使用的最重要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小声音不能被拖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大声音来弥补。因此,从这一时期的《祝英台反婚姻》、《白雪公主》和《玉堂春》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缺陷,因此对她的艺术也有更多的质疑

改革开放30年来,李士奇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好戏。李士奇、闵赵华、牛荣良、朱秦晋和高宝贤在1979年表演了《玉堂春》。1982年冬天,李士奇、李和曾和著名花匠京·荣庆去上海演出《索林麻袋》、《月亮喜归汉》、《白雪公主》和《妇女解放》。1983年,李士奇和新秋艳、王吟秋、赵荣琛、李士奇和李蔷华一起在1983年3月纪念程秋艳逝世25周年的演出中演出。李士奇,闵赵华和张学海,陈三良攀岩馆,天津,1983;《索林胶囊》1984年;李士奇,张学海,曹蔡氏和关小艳的梅妃,天津,1986年1月;李士奇和曹蔡氏,《妇女解放》,香港,1987年;李士奇和张学海《庆祝会后骂堂》1987年;李士奇1989年对天津铁塔的牺牲:李士奇、李宝明和张学海的《英台反婚》,1989年;李士奇1993年的《六在雪中》;李士奇和叶常升“三高”香港;李士奇与曹蔡氏的《女人开始决心》上海:李士奇的《月亮姬回汉》香港;李和曾和李士奇的《红鬃马》:1988年,李士奇和叶少兰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上举行了第一次海内外美派演出。1991年,他再次演奏了程学成的经典作品《月喜归汉》,加入了吉芬反黄儿的演唱风格和跑调的西皮导板转动柔板。给人湿淋淋的感觉。李士奇在1980年代和1991年的几场演出中表演了《白雪公主六人》的完整版本,以一次愉快的团聚结束。在整部戏中,窦娥的人物塑造深刻而到位,戏剧结构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一般来说,《白雪公主》(Six In the snow)的演出只包括《监狱时光》和《达摩竞技场》。1991年,当演唱黄儿慢板时,乐队开始用鲜花穿过大门。乐队篡夺主人的感觉逐渐显示出冲动。

2003年12月,为纪念秋艳诞辰100周年,李士奇参加了纪念秋艳诞辰100周年的晚会,并带领隋小青、吕洋、张鞠萍、李海燕、刘桂娟等五位弟子共同表演《索林胶囊》。2008年2月,他在著名的《繁荣中的龙凤》中扮演孙尚香。

李士奇也为京剧的声像匹配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士奇京剧录音录像的主要剧目和他们自己的匹配包括:祭祀塔、祝贺后骂堂、妇女解放、三堂审判、索林胶囊、祝英台的婚姻抵抗等。程秋艳的剧目包括:《六雪中送炭》、《汾河湾》、《三高》、《神头西塘》。

李士奇的主要代表作有《索林胶囊》、《月亮喜归汉》、《梅妃》、《祭祀塔》、《英台反婚姻》、《陈三良登山堂》(1959)、《武则天轶事》(1990)、《玉堂春》、《三娘龙子》(1962、1989、2005)、《南方来信》、《党女》、《布谷山》(与马厉安良、邱荣盛合作)、《刘三姐》。现代戏剧《行刑场上的婚礼》(1979)。其他表演的剧目包括《骂庙》、《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大侦探二》、《六雪》、《月亮喜归汉》、《荒山之泪》、《春梦》、《金雷破关》、《孔雀东南飞》、《刘迎春》、《鸳鸯葬》、《绿霜剑》、《神头刺汤》、《十老刘安》、《桑慧远》、《法门寺》、《秦香莲》、《朱马克》、《坎罗吉归荆州》、《斗牛场》、《三击掌》、《王昭君》、《黎明河畔》、《党的女儿》、《王子与歌舞女郎》、《玉》

李士奇对程学发展的贡献非常重要。她成熟、优雅、高调、激动人心的艺术风格与程秋艳含蓄的艺术风格背道而驰,是程派的反叛者。然而,观众认识到,市场的认可让李士奇坚持不懈。因此,李士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人物,一个不寻常的程派艺术家,也是一个延续过去、开拓未来的人物。李士奇的弟子包括王雪琴、刘桂娟、李海燕、李佩红、隋小青、吕洋等。(疯狂之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