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上海京剧剧院30年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56:50

作品分类:剧院  演出  《曹操与杨修》  艺术  京剧  我们  当时  传统  

20世纪80年代初,以京剧为代表的歌剧普遍面临危机,而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歌剧观众分流更为严重。那时,许多人都想过换职业,包括我自己。由于剧团人员严重过剩,想唱歌的人不能唱歌,会唱歌的人没有观众。如果我们不寻找艺术改革的方向,我们将注定失败。

1982年,有关部门提倡向农村学习,从事合同制工作,全国各剧团掀起了“合同制工作风”。当时,拥有700名成员的上海京剧剧院将《智取虎山》、《海港》和《蒋龙颂》三个戏剧组分为三组。合同实施后,他们被自由组合成五个团队和九个小组。每个团队和组件都去一些道具和设备那里寻找外面的表演机会。因此,演出是生动的,但质量不高,只有少数传统戏剧。面对这种情况,群众用五个队长的姓组成了一副对联:李彤七侠(下)马,上海戏完成了;缺乏耳朵。

就在我决定换一份报社工作的时候,1984年上海市委决定更换北京剧院的领导班子。北京剧院由马伯民组织,来回举办了十几次座谈会。我被安排在11月成为副总裁,我留下来了。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将立即宣布合同结束,将剧院重组为三个小组,搞活人事制度,解决“铁饭碗”和“大饭碗”问题。1986年,上海京剧剧院成为文化部文化表演组织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和上海艺术职称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们实施了按需设岗、按竞争程度上岗的措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了收入差距。上海京剧院是最早实行聘任制的剧团之一,也是薪酬制度改革的先驱。训练室又活跃起来了。退休和换工作后,北京剧院从6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

这时,每个人都陷入了“剧团的生命线在哪里”的讨论中。现在问题似乎很简单。这只不过是“让人玩”,但当时讨论非常热烈。1987年,一位客人来到院子里——上常戎。

时任陕西京剧团名誉团长的尚常戎带着剧作家亨德里克·秦亚森在每月剧本中发表的作品《曹操和杨修》来到上海寻找马伯民。马伯民把这本书交给了我,我认为它的思想内容超过了我看过的所有剧本。因此,学院决定借调尚常戎,邀请湖南的亨德里克·钦·阿森(Hendrick Chin A Sen),然后将剧本修改了十几个草稿,集中力量排练《曹操与杨修》。

1987年底,文化部在天津举办了全国京剧表演。曹操和杨修一举成名,获得18项大奖。1988年,《曹操与杨修》进入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其首届“中国戏曲学会奖”。

在颁奖大会上,当时的一位领导突然说:“你也可以批准这个奖项。”会上的气氛立刻非常尴尬。此后,批评该剧的文章很快在报纸上发表,称其为影射当代中国政治的作品。我们的几个创始成员非常害怕,但当时该剧将在中南海上演。我该怎么办?每个人都决定去玩。

那天,他在礼堂给中南海安全局的领导们做了一场表演。戏演到一半时,胡乔木到了,我们变得更加紧张。演出结束后,领导们来到舞台上与演员握手。胡乔木站在舞台上说了些什么:我只是听了些什么才来到剧院。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各方面都给了我很美的享受。有人说这是错误的。历史就是历史,艺术就是艺术...听到这些,我们的心终于回到了胃里。

后来,《人民日报》在上海组织了一次专家研讨会,充分肯定曹操和杨修,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里程碑式的戏剧。

随后,上海京剧剧院创作了上海传统京剧《泛董祀》。这部戏对传统剧目做了很大的改变,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但从不讨好世俗。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表演了700多场。剧院改演传奇剧《灵猫换王子》。该剧被专家称为重组传统主题的典范。

1999年新历史剧《贞观史圣》和2001年《李连于成龙》上映时,为了不断创新,上海京剧院坚持“不搞连续剧,不与自己斗”,每次创作新剧,都在探索一种新的资源。这些戏剧都成了剧院里的大票房。

过去,创作作品时有许多思想枷锁。像《潘董祀》这样的戏剧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思想的解放也带来了思想的多样化。如何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是一个难题,但必须解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