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继承?创造?生活——李玉茹与20世纪下半叶京剧的创作与表演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56:48

作品分类:演出  创作  京剧  世纪  创造  生命  李玉  艺术  传统  自己  

日前,由上海京剧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传承”活动。创造?《生活——李玉茹与20世纪下半叶京剧的创作与表演》学术研讨会和观察表演在上海举行,意义重大。作者尽了最大努力,感觉很好。中国京剧是一个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地方,如谭鑫培、梅兰芳、周方鑫、四位著名歌手和四位著名歌手。他们既是伟大的大师,又是个性鲜明的“这位”。上海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就是其中之一。她可以说是京剧中罕见的才女、神童和多面手。她不仅是一位创造了许多动人舞台形象的杰出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剧作家、京剧理论家和京剧教育家。这是上海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京剧圈子之一。所以我称之为“李玉茹现象”。

李玉茹的艺术生涯有几个特点:

首先,视戏剧为生命,终生努力。李玉茹是北京人。当他年轻时,他从业余爱好者那里学习老年。8岁时,他被中国戏剧学院录取,在青衣和花旦学习。16岁时,他从“如意会”毕业,成为班长。20世纪40年代,他与著名演员马厉安良、杨包森、周方鑫合作,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上海京剧的支柱之一。晚年,他继续努力,60岁写剧本,70岁写小说,80岁学汉语拼音,学习电脑,因病写理论著作。他毕生致力于京剧事业。

她已经演奏了几十年,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除了表演之外,她还编辑创新剧本。晚年,他的妻子曹禺先生生病住院。当李玉茹不能在舞台上表演时,根据她自己的话,“我经常把自己比作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窜,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首先,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路。没有舞台、乐队和同龄人,但我不想白活。我必须做点什么。”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她在60岁时学会了吹和打。她开始写北京风格的小说《小妇人》、京剧《青思恨》、80岁的计算机科学、戏剧论文和33万字的《李玉茹谈戏剧》。李玉茹在生病时曾说过,“如果我有另一种生活,我将成为一名京剧演员”。这充分表明李玉茹把戏剧视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将一生献给戏剧和艺术

其次,李玉茹是一名演员,她是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于1941年访问了赵桐珊,1943年访问了梅兰芳,1958年访问了荀慧生,并以尚晓云为养父,程秋艳为中国戏曲学校董事会主席和她的自然老师。她也是一个小翠花。一位女演员崇拜所有四位著名女演员,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她不崇拜为崇拜,崇拜真正的学校,所以她喝的传统牛奶特别充足。更有价值的是,她有很强的创造意识,能够聚集许多家庭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风格。

例如,“醉妃”,她研究梅派。1953年,当她参加韩国慰问团的演出时,她经常为梅先生的《醉妃》竞选宫女。她看了梅先生的表演很多次,并且看得非常仔细。她学得很好。然而,当她在梅先生的基础上表演《醉妃》时,她融合了其他派别的力量。她年轻时和郭继祥一起学习,后来看了程秋艳、荀惠生和翠花的表演。她自言自语道:“我的第二次捧杯、喝酒、降腰,甚至戴帽子都更接近郭继祥和翠花的技巧,而不是梅先生的方式。”此外,在学习扮演《醉妃》时,李玉茹特别强调“赋予技术人物内涵”。她的三条“说谎的鱼”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从而分层次地揭示了杨贵妃此时此地的内心世界。

1961年,李玉茹创作了《梅妃》,该剧最初是由程秋艳先生创作的。程先生的笔记本是金仲孙写的,由16部戏剧组成。李玉茹与年轻编剧庞增汉合作,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和创新,创作了八部剧本,其中三部是新写的《第三街区》、《楼东府》和《许歌》。在表演和歌唱方面,剧本保持了程派的风格。李玉茹说:“这是一部程学校的戏剧。保持程著名的演唱风格是必要的,但我使用我自己的音色和音色,以及梅艳芳更明亮、更前卫的发声方法。在吐字方面,我将弱化程颐非的切分音和白音方法,二是以鲁迅对观众能够理解的境界的追求为最高指导。在表演中,我希望能有机地融合我表演梅、程、荀戏剧的感受。

可以看出,李玉茹不仅崇拜和学习了四位著名女演员,还向大师们学习了家和艺术的真谛。她并没有停止模仿老师的艺术,而是深深地理解和融化了它。她非常重视继承,并在继承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东西,以此来宣传她的艺术个性。可以说,李玉茹是一个善于汇聚许多家庭力量,创造自己风格的艺术家。

第三,李玉茹是京剧的全才。她的艺术思维和视野极其宽广。她不仅努力学习京剧表演,而且非常重视文化和理论的研究。她涉足剧本创作和理论研究,成绩斐然。除了周方鑫大师,上海没有其他人,在全国京剧界也只有少数人。

李玉茹不仅是一个好演员,而且经常考虑丰富和发展他以前表演过的戏剧或从其他歌剧中学习的戏剧,以制作一部新的京剧。她参与了《梅妃》、《百花公主》、《辛安驿》、《红梅亭》、《英国英雄》、《检查椅》、《绿丝恨》等剧本的整理、加工和创作。例如,在红梅馆,当荀惠生唱梆子时,他经常扮演“游湖”、“尹培”和“方培”。小翠花演了《尹佩》。京剧从来没有完整的表演。1957年,李玉茹向河北梆子老师王富青学习“在湖里游泳”和“在树荫下比赛”。后来,他看了周穆然的川剧《高阳》和《方佩》。在这些歌剧的基础上,李玉茹和李希于1959年合作改编、改写、发展并制作了完整的京剧红梅馆。芭蕾舞和其他舞蹈动作也融入到表演中,吸取了秦腔喷火的技巧,从而为京剧增添了一个新戏。1984年,李玉茹独自完成了《绿丝恨》的创作。那时,她已经60多岁了。舞台上有许多戏剧描绘了王魁对桂英的负面主题。然而,李玉茹开发了一种新的方式,表演了一个“一缕绿丝和一顶黑帽子的故事”。在剧中,鬼魂活捉了王魁,让位于王魁的噩梦并被杀死。通过哲学矛盾,它显示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剧中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悲剧的快乐表演、剧中武术的歌唱以及传统技术的创新应用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在戏剧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我读了她70岁后写的《李玉茹谈戏剧》,受益匪浅。这部作品的一部分是艺术经验的总结或者是一篇回顾性的文章。然而,大部分文章都是讨论戏曲表演理论的文章,如戏曲与京剧的本质、京剧花旦的表演艺术、成派、荀派、萧派的表演风格、部分京剧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戏剧的失落与拯救等理论问题。许多文章不仅生动地表达了舞台实践,而且被提升到了理论分析的高度,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一些国家也对今天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在《传承的模式:向程氏学习,理解程秋艳》一文中,她提出了“口、手、眼、体、步五法传情写意”的命题。事实上,这正是对歌剧本质的探索。当她谈到剧目和表演的关系时,她说:“京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主的艺术。然而,很少有人明确指出表演艺术必须得到戏剧的支持,戏剧是由演员表演的。也就是说,京剧艺术可以被演员传承下来。没有能够掌握特定技能的演员,许多展示这些特定技能的戏剧将会丢失。同时,演员的技能只能通过表演才能获得。如果没有游戏,技能将会丢失。”这辩证地说明了表演技巧和剧目之间的关系,也解决了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问题。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李玉茹先生明确指出,“先打破世界”是错误的,“传统与创新不应该对立,新艺术肯定会丰富传统,过去的旧东西要想生存就必须迎头赶上,做出改变,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为了发展京剧,我们越彻底地掌握传统,创新的手段就会越丰富“言在先”有助于我们理顺创新与传统的关系这些是实践者经过理性思考后的真正见解。有人说《李玉茹谈歌剧》是京剧演员必须阅读的实用教材。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估。

李玉茹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艺术家?普通演员和艺术家是有区别的。李玉茹现象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除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之外,还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加倍的勤奋和努力工作的精神、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多种多样的才能和高度的文化素质。这些对我们年轻演员的成长有非常现实的示范作用。

第二,你如何看待传统与时尚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与时俱进?李玉茹非常尊重传统,认真学习传统,学习瓷实。然而,她不受传统的束缚,但她精通传统并决心创新。她还与新知识分子交朋友,接触新事物和社会时尚,她的艺术观经常借鉴新思想和新方法,反映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三,如何让生活精彩,李玉茹也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李玉茹的亮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这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奉献和无限奉献,他们对自己热爱的艺术的不懈探索,以及他们在感兴趣领域的大胆尝试。总而言之,它是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青春活力,这超越了一个人狭隘的效用。

希望李玉茹现象会产生连锁反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艺术和精神,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推动京剧的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