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旧京剧剧目应该在被改编前抢救出来。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5:43:38

作品分类:京剧  艺术  先生  徐达  《广泰庄》  对于  意义  当下  故事  

前天,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赞助的舞台表演(第二季)“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在长安大剧院举行。这场演出是久违的马戏《光太子》。

“广泰庄”又被称为“许达三请柬”。这个故事可以在《明英烈》中找到。是关于朱元璋在濠州的起义,他想邀请徐达带头。徐达拒绝出山,宁愿隐居在广泰庄服侍母亲。刘伯温决定让国盈冒充山贼,欺骗徐达。常玉春把徐的母亲带到濠州,放火烧了广泰庄。最后,在徐的母亲说服他登上城门后,徐达终于从山上下来接管指挥权。

这出戏原本很普通,在北方和南方都上演,经常被用作开场。24岁时,马厉安良先生因其歌唱和打斗而特别改编并创作了该剧。他还革新了徐达的服装,并于1925年首次公演改编版。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部戏的安排,它有一些缺点。这部戏的故事背景不清楚,情节也很简单。如果观众不知道《明英烈》的故事,他们就不知道徐达有多好,他的性格是什么。为什么刘伯温不得不通过“焚烧村庄”迫使他出山。此外,歌词的水平也很一般。与马云后来改编的剧本和新剧相比,歌词的文学性相对欠缺。

这些缺点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质疑:虽然该剧可以生动有趣,但它真的适合当前观众的审美需求吗,它是否具有当代意义,是否值得重复?与一些评论家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这部戏剧,甚至所有传统的老戏剧,只要不是邪恶的、阴险的、反动的和反人类的,都值得挖掘、整理和修复。

原因很简单。现在传统戏剧已经不多了,老一代艺术家正在逐渐离开。现有的京剧剧目已不足以支撑京剧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研究者、表演者还是批评家,都需要从实践出发,观察和学习大量的样本,以便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京剧的艺术规律。如果我们连“短缺”都不知道,也没见过,我们去哪里“够用”?那不是盲人在摸大象吗?此外,这些老戏剧确实有许多优点和新思想,值得今天学习和研究。

以这出戏为例。通过这出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马先生对戏曲服饰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了解马先生的早期戏剧,这对于拓宽目前马学校演员的表演方法和重新理解马学校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马良灿先生唱“七出七入,七入七出”,他会摇头、摇头、瞪眼,那么马先生就不会名列前四。

可以说,现在马校的一些年轻演员基本上是“学习”而不是“唱”关于“马校”:他们应该作为“唱”工作,而外行人模仿作为“学习”。如果他们能认真学习《广太庄》等“套路”剧,对他们来说,有一个坚实的学校基础和对学校的科学认识意义重大。

此外,一批“老京剧”如“光太子”的修复实际上为京剧编舞提供了大量素材。稍加改动,就能满足当前观众的口味,达到“多快,多省”的效果。“光太子”既有文学艺术又有武术,既有歌唱又有战斗。只要故事背景解释清楚,内容适当增减,不增加太多意义,就能满足日常表演的需要。这种戏剧还包括尚派的《梁宏宇》。

对于研究者和批评家来说,这些“老北京戏”的重复在其样本意义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今天一些“文清”歌剧批评家在自己的歌剧中基础薄弱,他们对这一艺术的知识和规律仍处于“业余”水平。他们只使用情感而不是评论,引用其他艺术类别,添加他们其他的艺术感受和美丽的词语。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种“墙上的芦苇,顶重底浅”。山里的竹笋嘴唇尖,皮厚,胃空。"

为了消除这些浮躁,追根溯源,让京剧按照自己的规律科学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空谈上,让“不变形而动”的探索之路不停留在纸上,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视觉“活”样。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通过在康复之前进行救助,抓住了当前京剧产业的症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