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歌剧产业呼唤京剧优秀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42:48

作品分类:优秀  人才  培养  京剧  人士  呼吁  艺术  发展  编剧  

近年来,在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入学考试中,戏剧院校和影视音乐院校的申请人数成了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这让许多关注中国戏剧发展的人忧心忡忡。2011年,中国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招生人数为50人,共有115人报名参加专业考试,招生比例为1:2.3。同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招生人数和招生比例达到1: 146。喜欢京剧并愿意加入京剧表演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京剧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危机。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京剧编剧、导演、音乐等方面。

京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骄傲的精髓。200多年的历史,无数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和音乐家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他们的智慧,使京剧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依然年轻。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京剧的兴衰。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期间,以“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基于京剧在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基于京剧发展中的人才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积极有效地探讨了京剧的发展,如京剧如何吸引观众进入剧场,京剧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京剧导演的出现,歌舞美的继承与创新。

“好演员太少,主角太少。京剧编剧,尤其是那些了解京剧行业、熟悉京剧艺术特色、熟悉程序、擅长“裁剪”演员的人,流失严重戏剧评论家林语希谈到京剧从业者的现状,深受感动。20世纪50年代,大批京剧领导人聚集在中国京剧剧院,为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例如,除了艺术家自身的成就,军民老兵李邵淳的成功也得益于和谐稳定的创作环境。他身边围绕着翁鸥红、范洪钧、吕瑞明、景孤血等10多位杰出的剧作家,齐志祥、戴陆颖、邹一清等中青年剧作家,阿甲、郑邱毅、李子贵等导演和艺术家,刘季典、张建民、张福等歌剧音乐家,为李邵淳等人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歌剧艺术的历史表明,戏剧的兴衰往往取决于戏剧是否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然而,面对新形势和新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京剧艺术遇到了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以京剧编剧为例。京剧剧本不是一部歌唱性的戏剧,不是抒情话语的叠加,甚至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叙述。为了创作出一部好的京剧剧本,编剧必须对中国,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刻的了解,必须对历史和中国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必须了解京剧的流派和舞台套路等。它需要扎实的基本技能和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会长姚鑫认为,专业院校培养的戏剧作家文学素养不高,押韵差。他们大多缺乏京剧艺术的执着精神,无法抗拒孤独和贫穷,一头扎进影视的怀抱。一些“留守”戏剧作家也是“无所不能”的,在现代和古代戏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不同的作品和同一个编剧在戏剧表演中“撞车”。他希望编剧们坚持艺术创作的高地,用文学滋养京剧的剧本创作。同时,剧团应建立剧本创作的激励与合作机制,为年轻编剧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戏剧评论家王运明认为,当前的中国京剧既缺乏继承又缺乏创新。传承的缺失主要集中在人才层面。如今,大部分老一辈京剧艺术家都去了西方,大部分中产阶级都离开了舞台,只有年轻一代支持舞台。虽然其中一些很突出,但是看不到森林。京剧人才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京剧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从年轻演员中寻找和培养优秀的演员,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相关部门也要从京剧艺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重视京剧人才梯队建设,为年轻演员成为优秀演员甚至领军人物创造条件。关于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王运明认为,年轻演员的主要任务是为舞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传承京剧艺术的精髓,不应该急于创新和突破。京剧的创新需要艺术造诣高、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认为,京剧表演艺术应该强调形式与精神的结合,增强生活气息,从各种来源吸取教训,服务于戏剧的情感和理性,而不是满足于所谓“生汤生水”的“模子”。京剧应该选择最合适的传承人,以人为本,树立传承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精神。

京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剧团都在关注原创戏剧,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意识细腻的戏曲作品,这有利于京剧的繁荣。从此次京剧节来看,27部参演剧目都是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新创作的剧目,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融合。在此期间,一群中青年演员走上舞台,成为骨干。尽管在体裁传承、艺术表现和技巧运用上仍有欠缺,但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认为,在培养新剧和寻找人才方面,各地不应该停留在探索主题和创造新形象上。相反,应该从京剧艺术的本体出发,注重体裁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把人才培养、体裁继承和京剧艺术的特点结合起来,使京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人所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与京剧有着特殊的渊源。汉调、道教和白族方言以及一些早期戏剧的演唱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音乐和商业。湖北的余三胜和谭鑫培对京剧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湖北京剧院为例,近20年来,该院先后创作了《一包蜂蜜》、《徐九经正传》、《尧王庙传奇》、《石膏篇》、《众生相法》、《曾侯乙》、《海见证》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戏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大量优秀导演和编剧的汇集也为学院艺术创作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戏剧评论家曲润海(Qu Runhai)认为,剧团的经历给许多中小型剧团提供了灵感:要生存和发展,不能盲目做大做强,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展自己;保护人民戏剧和剧团的实践再次证明,艺术的兴衰不仅取决于思想的解放,还取决于人才的可用性和质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