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刘连群的“复制”可以继承艺术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42:32

作品分类:艺术  京剧  晚会  经典  连群  《香莲案》  策划  央视  

他最初是个作家,写了《李三的故事》和许多小说、电影和电视作品。他对京剧的痴迷和研究让他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成为比赛和派对的评委和策划人。最近,他的新京剧《香莲案例》在中国京剧节上获得一等奖,使他成为媒体
的热门话题

刘连群:只有积累才能“掌握”经典。

在与刘连群交谈时,他的新京剧《香莲案例》还没有在中国京剧节上获奖。然而,在天津的几次公开演出中,粉丝们的热烈响应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让许多看过的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部从现代角度对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和丰富的大戏,并没有“颠覆”传统,而是获得了“探索包、拿着物”这样的奖项。

刘连群的艺术简历如下:

“刘连群,戏剧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戏剧协会副主席,天津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从事文学、影视创作多年,近年来专攻京剧艺术研究,曾多次担任央视戏剧晚会策划、写作和比赛评委……”

记者了解和理解的刘连群肯定要生动具体得多: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穿着简单、公正,喜欢在鼻梁上戴墨镜,笑得轻松坦率。与那些主要依靠思想和笔杆“说话”的文人不同,他口才很好。每次他在镜头前说话,他总是有条不紊、合乎逻辑地与侃侃交谈。在一般的公共场合,他严谨低调,从不露一丝山露水,但一旦进入京剧圈子,他就像一群捧着月亮的星星一样形成了强大的光环。所以一旦我们开始交谈,就很难停下来。直到太阳落山,咖啡杯几次见底,我们担心晚上会失眠,才很快画上句号。

临走时,他给记者寄去了《马李三别传》的重印本。他翻到最后一页,突然看到了完成的日期。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两个草案之间已经过了20年。如果他在过去的20年里没有致力于京剧,他会出版很多文学作品吗?

“我被京剧行业拖走了……”他笑了,一副无怨无悔,又有些无奈的样子。

正是因为它的起源,它才受到京剧界的“欢迎”。

连群的艺术经历有些“杂七杂八”。

他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是北京的富商,喜欢京剧。结果,他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歌手。许多著名的大师和号角都是他的客人。这些人的形象深深铭刻在连群童年的记忆中。

连群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一起去剧院了。他向著名演员学习戏剧。他深受他们的影响,并得到了信息。他逐渐成为一个小剧场迷。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天津著名的卖票人李厚康和民国总统曹坤的女儿曹世贞。后者从天津谭派著名的门票《霞山地主》中学会了演奏。每天早上,唱完之后,他请连群唱一会儿歌。年纪较大时,他还受到杨包森、李惠亮、张诗琳、杨荣环、程郑泰等人的影响。他不仅喜欢京剧,而且有一定的欣赏力。“我现在可以谈论京剧了,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连群说。

然而,连群更感兴趣的是文学。20世纪90年代初,他不仅出版传记文学《马李三传》,还涉足影视,创作了电视剧《三忽略》(合作)和电影《重阳节》。此外,许多小说、散文和散文已经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他们出版了作品,获得了文学奖,还被列入日本大学的教科书。《小说月报》重印了许多以梨园为主题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天津文联创办的杂志《戏剧圈》真正把他和京剧联系在一起。《戏剧》编辑盛达急需出版一本介绍京剧演员的手稿,并邀请连群撰写《哈巴山配角艺术》。由于对京剧及其文学基础的熟悉和理解,连群的文章既专业又生动,自发表以来受到广泛好评。此后,它被京剧界广泛接受,并逐渐被“接受”。在谈到原因时,连群说:“可能是因为懂得戏剧、文学和理论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所以我被被动地拖进了戏剧领域。”

使用细节来反映“声音匹配图像”的历史深度

新世纪以来,联群在中央电视台音乐戏剧频道的“曝光率”一直很高。他曾在许多年轻京剧演员的比赛中担任评委,并成为中央电视台各种戏剧晚会的策划人和编剧。其中,2002年“庆祝京剧音乐比赛胜利,完成电视晚会”是他经历过的最政治、最艰难、最开拓性的计划。声像匹配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抢救工程,采用京剧大师录音与图像匹配的方式保存经典京剧剧目。如何找到一种集演讲(采访)、表演(节目表演)和观赏(大屏幕图像)于一体的形式,清晰地解释声像匹配的因果关系,以体现李瑞环同志“有历史深度感”的要求,已经成为摆在党的规划者面前的最大课题。

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央电视台动员了全站,孟新带领一批优秀的官兵汇聚智慧。赵化勇主任每周听一次计划报告,但是两三个月后,他仍然不知所措。

这时,连群突然想到:视频技术引入中国首先是与京剧结合在一起的,即由谭鑫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于1905年;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实际上是现代视听技术和古代戏曲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深度感”始于电影传入中国的那一天。找到这个“源头”,整个线索就会溜走。

那天晚上,计划会议又召开了,这个团体成熟了,认为是时候“揭开罐子了”。正在这时,导演命令道:“连群,你还没说话。谈谈你的想法!”团队一结束,所有的观众都很兴奋:突破就在这里!因此,为晚会写平台书的任务完全落在了小组的头上。

“由于我的文学和电影背景,我有资格做这份工作,”连群告诉记者。“如果这样的聚会只是一系列的词语、口号和节目,它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真正打动人们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和生活细节,这是作家和编剧的长期任务。”

晚会的第一组主题始于谭鑫培的《定军山》。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97岁歌剧迷刘增福和出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之恨》的梅兰芳的后裔梅宝九应邀作为历史见证人,讲述京剧和影视艺术的起源。当李士奇出现时,她被要求给观众讲述一只珍玉靴背后的故事:当她15岁时,程秋艳认出她是一个干瘪的女儿,并送给她一只玉靴作为“欢迎礼物”。看到事物,想到人,李士奇感慨道:“我的导师为什么给我玉靴?是让我沿着京剧艺术的道路走下去,不要回头……”

“梁紫”是影视技术和京剧的结合,穿插着老艺术家珍贵的历史轶事。整个晚会立刻有了焦点、亮点和历史深度感。晚会还向谢国祥致敬,谢国祥通过大屏幕为京剧配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屏幕上出现了雨刷的屏幕,展现了谢国祥一生中每天在京津之间奔跑的感人场景,风雨无阻,终于疲惫不堪。

《兰亭序》的启示:“模仿”可以继承艺术

不久前,为了庆祝京剧播出15周年,天津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名为“杰出成就”的大型电视晚会。它的计划和写作仍在同步进行。“聚会更难。上次我谈到声音匹配图像,这次我谈到声音匹配图像的意义和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从宏观和艺术的角度对这件事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歌剧晚会模式。很难取得任何进一步的突破……”

我该怎么办?连群在酒店沉思。一天,他又转向李瑞环同志2007年关于京剧声像匹配项目的总结发言。演讲中有一段话让他突然觉得自己很聪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最好的行书。后人在读书时,必须学习《兰亭序》。然而,《兰亭序》的原本已经遗失,现存的都是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复制品。声音匹配图像是副本。《兰亭序》也可以通过临摹来传承书法艺术。老派京剧艺术家已经走了,他们的密友或后代与这些形象相匹配。它也是传承前人经典的典范。

连群现在发现了这种感觉。他突然想起张克曾经在舞台上还给谭恩美的后代一双谭鑫培鼓槌。这鼓槌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一百年前送给谭鑫培的。它是红木做的,值得珍藏。所以我想在鼓槌上做点什么。他请梅宝九和迟金生谈论声音匹配图像的“拷贝”和绝版。谭元寿再次被邀请上台。他是唯一一个与五位大师相匹配的人(谭鑫培、谭小培、谭傅莹、余叔岩和李邵淳)。主人问,我听说你还有一件珍贵的纪念品?这就引出了鼓槌的起源,鼓槌在一个世纪内已经传到了五代人手中。采访结束后,有一场京剧曲调的联合演出,所以主持人趁此机会邀请谭恩美为联合演出打鼓。当他们从采访区走到表演区时,乐队全体起立向这位老艺术家致敬。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京剧百年传承关系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晚会还使用了一台旧录音机,这是叶少兰的父亲叶盛兰穷困潦倒时借的钱买的。这表明对于老艺术家来说,他们最想要的是自己的艺术经历和作品。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以声音匹配和图像匹配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这意义非凡。

“香莲案”丰富而不是“颠覆”经典

连群认为,批评与创造是“矛”与“盾”的关系。因此,当他把著名的经典故事秦香莲和陈士梅改编成京剧《香莲案》时,两个声音立刻出现在圈子里。一个是:你是理论家,你是怎么写剧本的?另一个是:我听说你要推翻陈士美的判决?

“现在人们常说,一个人不应该篡改经典,而是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这是对的,”连群确认了一下,然后把话题转了过来。“我认为京剧的经典有三个方面:一是故事本身的经典,二是剧本的经典,三是表演的经典。只有当三者都准备好了,它们才能被称为经典。目前的情况是,历史上被视为普世价值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京剧大师的艺术很难超越,但文本在不断加工和变化——这种变化不应该是对经典的颠覆,而应该是丰富和创造。这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提供了与旧版本共存的经典新版本,并以新的视角诠释经典。为什么不呢?”

连群告诉记者,这部戏也是由电影和电视引起的。2003年,中央电视台要求他将《秦香莲》改编成一部6集的电视剧。在改编中,他质疑人物行为和一些情节的合理性。比如,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对秦香莲缺乏共鸣?她的女性自尊和自我完善的人格魅力还有空间吗?此外,他还想深入探索知识分子的精英。当地位改变时,他无法抗拒诱惑。灵魂是如何退化和人格崩溃的?

电视连续剧结束后,天津京剧剧院的导演王平希望将该剧搬上京剧舞台。他问连群:“我们能创造新的东西吗?”"制造新的产品时,你必须承担风险!"“试试看!”连群根据自己的想法又改了一遍。王平震惊了。“这和原来不同。观众能接受吗?”这正是连群和许多演员所担心的。一年多以后,他们一直与此纠缠不清。出乎意料的是,《香莲案例》首映时,观众不仅接受了,而且反应强烈。观众的判断和欣赏似乎不可低估。

《香莲案例》运用现代概念解读经典,情节更加合理,人物行为更加可信。同时,它也不失京剧的精髓,包括袖子、胡须、歌唱、阅读和舞蹈。他们都“一步一步移动,不改变形状”。它保持了京剧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三大特征,保持了京剧固有的意境和神韵。连群特别强调,香莲案的成功是剧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吕洋、柯灵、王家庆等年轻有为的演员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提高继承中的创造力,一个人必须有创造力才能成为大师。

从作家到评论家,从竞赛评委,从派对策划到剧本写作,连群说他的每一步都是被动的,但每一步都是来了。因为他知道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他愿意为此付出他所有的努力和智慧!

京剧《香莲案》作者:有积累,才能“擅动”经典

刘连群近影

图为《香莲案》剧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