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京剧家族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40:33

作品分类:渊源  历史  京剧  剧院  武汉  重要  演出  剧目  艺术  成为  

2011年是湖北京剧年。

六月节,让京剧装扮回楚天,荆楚儿童享受中国文化的精髓。弦鼓停了一会儿,京剧《歌唱之旅》唱到了汉代,接着是国家京剧《黎明紫禁城》。京剧和湖北的起源可以从寻根归乡的旅程中看出。

回顾和梳理历史长河中京剧的传承与创新,湖北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湖北不仅是京剧名媛之家,而且能够承载京剧名媛之家200年的辉煌。

“三丁甲”前后,湖北六个占第三

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湖北人一直光彩照人。

安徽四大剧团的到来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京剧诞生的历史标志。这时,著名的中国歌剧明星米英、王洪贵、刘莉等人来到北京与回族剧团一起演出。回族和汉族开始融合。程长庚、余三胜、张尔奎等历史上被称为“三鼎”的人出生时,谭鑫培、王桂芬、孙菊仙等也被称为“三鼎”。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著名大师们纷纷登上顶峰。京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在中国历史和艺术舞台上蓬勃发展

“三鼎”前后,余三胜来自罗田,谭鑫培来自江夏,王桂芬来自汉川,湖北位居第三。

余三胜和其他“汉学派”的祖先至今仍然活着。他们的儿子于子云、孙余叔岩和王桂芬也是“汉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对谭鑫培来说,“汉学”在鼎盛时期再次出现。

谭鑫培来自江夏。他在程长庚和余三胜手下学习,向张尔魁等著名艺术家请教技巧。他向别人学习,然后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他创立了谭派,这是京剧史上一个重要的古老流派。

京剧历史学家认为,谭派是后世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最华丽的艺术流派,也是旧派的主流流派。后来,余叔岩、马厉安良、阎鞠鹏、杨包森等重要的老派都源自谭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荆楚对京剧的形成和成熟以及对顶级艺术家阵容的重要贡献。

汉族北移加速了京剧唱腔的成熟。

徽剧来到北京后,技巧高超,很快就超越了北京舞台上的重要男主角强秦。一些秦腔表演者不得不在回族班工作,回族和秦腔开始合作。徽秦合作使以唱双调为主的徽派成为北京戏剧圈的主流。同时,他们吸收了秦腔——西皮腔的演唱风格。

中国地方戏种类之间最重要的艺术区别是歌唱和语言。京剧早年被称为“皮黄歌剧”,咏叹调被称为“皮黄腔”。

西皮曲子节奏快,具有阳刚之美,一般认为这源于汉剧。西皮是汉调的主要演唱风格,是当前汉调的前身,也是流行于湖北汉水地区的地方戏。

黄儿曲调平静而缓慢,带有女性美。人们普遍认为它首先从北方传到湖北襄阳,然后传到安徽,成为徽曲的主旋律。据说黄儿的名字来源于黄冈和黄陂的地名。

武汉东西贯通,艺术家众多,汉剧的西皮曲和黄儿曲各有特色。

徽汉合流使湖北西皮曲子第二次与安徽黄儿曲子融合,吸收了昆曲等戏曲的长处,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皮黄曲子——京剧曲子。这种演唱风格具有汉徽黄大衣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徽最初的黄大衣并不完全相同。它在历史上被称为“楚音新声”。“这种转变叫做回转变,这种转变叫做汉转变”。荆楚汉调在京剧唱腔的形成和成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京剧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胡光音

京剧语言是湖广韵和中州韵的结合,这是历史和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湖北人自然熟悉京剧,因为京剧中有湖北语言的基因。京剧有一首白韵,它是以“湖广调”和“中州韵”为基础的。“湖广调”是指湖北的地方语言,“中州韵”以元代北方语言为标准,是元代以来北方戏曲遵循的韵调标准。

湖北方言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歌唱能力。楚的声调范围广,声调清晰,语调起伏,节奏强,发音朗朗上口。西皮和黄儿曲调有许多大跳跃的间隔,跳跃分散,旋律多样。这首曲子的歌声和湖北方言非常和谐。

徽汉结合后,演员们开始按照“中州韵”的标准演唱,同时吸收一些北京音。一方面,进入北京的著名戏曲歌手采用了“中州韵”,另一方面,他们坚持使用原来的“湖广韵”。

京剧成熟期,胡光音终于成为中国京剧最基本的素材语言,在音乐巨匠谭鑫培作为“四海一人”学习表演后,为京剧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崂山走进京剧,为京剧开辟成长空间

京剧刚成立时,华雅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然而,他们的大部分戏剧是由女演员表演的,全国大部分剧团都是女演员。大多数戏剧都是献给儿童的。

这时,一个重要的人物——余三胜出现了。他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徽剧舞台的主角开始发生变化。扮演男性角色的戏剧数量有所增加,以老年人为主的戏剧数量最多。

荆楚的土地一直是一个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地方,英雄们受到武士和马的崇拜。呼应汉朝的语气,也有很多戏剧的积累。除了民族危机之外,时代风云变幻,通过汉调艺术家的介入和引进,以慷慨、悲壮、英雄的男性角色为特征的终身戏剧成为京剧中最经典的基础戏剧。

小舞台改变大社会。以老字号为主角的戏剧促进了题材的创作,拓展了戏剧表达生活的范围和深度,为京剧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这一符合艺术规律的趋势,推动了徽剧从演员本位向演员本位的快速演变,为中国京剧200年的创作和表演奠定了基础。

在京剧基本剧目的建设中,湖北人和汉调在扭转这一局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京剧的大“码头”和“剧场”

从清末到解放前后,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外最繁荣的城市,与天津、南京一起被列为京剧的“码头”。汉口大剧院(现人民剧院)和人民天堂都是全国著名的京剧“剧场”。

武汉虽然不是中国版图几何意义上的中心,但却是中国版图概念意义上的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吸收、凝聚力和沟通功能。“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不仅便于京剧南下,也便于沪剧回到江西。武汉是一个商人众多的复杂城市,为京剧票房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大量真正热爱和理解京剧的观众。

自清光绪年间,著名的京剧歌手和大师们来到湖北展示他们的技艺。尤其是在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沈晗船只通车。孙菊仙、陈德林、杨小楼、王小农、鲁乔岳、周方鑫、盖叫天和七道光等北京团体应邀来到武汉。那时候,它确实是著名专家和名人的聚会。

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四大舞蹈家,徐升、周方鑫、盖叫天、新秋艳、李邵淳和金少山...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汉族,直到中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至重庆。1951年4月,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五次来到武汉演出。他和人民剧院的老演员郭彭淑建立了友谊,并被传到李远那里好好谈了谈。

武汉作为京剧的主要码头,是京剧广泛传播的原因。北京和上海的京剧同时在武汉的舞台上上演。这场具有挑战性和震撼性的表演比赛极大地促进了京剧流派的繁荣和京剧艺术的发展

资深艺术家谈到他们第一次来武汉演出的场景,他们都说“紧张”,“京沪唱的不是红色,武汉唱的是红色”。

荆楚京剧世代相传

新中国刚刚诞生。1950年1月18日,中南京剧团(武汉京剧院的前身)成立。剧团的第一任团长是京剧大师周方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京剧剧院百花齐放。著名艺术家高百水、陈鹤峰、高盛麟、郭玉坤、杨鞠萍、高威廉、关郑明、何阮瑀、李蔷华、陈华钥等。彼此合作过。这部戏剧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他们与北京和上海的京剧院形成了三方对抗。梅兰芳大师称赞他们为“三丁甲”。

在此期间,湖北创作并演出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戏剧、新历史剧和现代戏剧。1959年,董吴彼看完武汉上演的京剧《茶山七仙女》后写了一首诗:“旧瓶子装了新酒,试验成功了。葡萄酒富含新的风味,瓶子又旧又旧。”由高盛麟主演的话剧《豹湾战役》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后,朱世慧、杨志芳、李春芳、刘紫薇、王晓灿、尹张旭等著名演员在湖北崭露头角。著名的编舞如俞晓宇、Xi志甘和胡应明创作了著名的戏剧如徐九经的《官方记录》、《石膏篇》和《众生成名》。湖北京剧院是中国11大京剧团之一。

杨芝芳继承了京剧大师王瑶卿创立的王学,从松滋县演唱到全国。他的梨园对应物被称为“飞出山巢的金凤凰”。

长期以来的《徐九经升职记》至今已演出600多场,观众亲切地称赞《徐九经》朱世慧为“中国京剧的第一丑”,打破了京剧舞台上长期存在的双重统治的传统模式。

余小玉导演了湖北京剧剧院的五部国剧,分别是《一包蜂蜜》、《徐九经升职记》、《姚王淼传奇》、《石膏篇》和《众生相》。他在中国戏剧中被称为天才和古怪的天才。

现在,新一代年轻演员来到前台。在第六届北京节上,湖北京剧剧院的万晓慧和王明等新一代演员演唱了主角。他们领导的《建安轶事》获得一等奖武汉京剧院创作的《水上灯》也获得了金牌。

学术观点

京剧湖北和湖北京剧

在中国京剧的最初阶段,湖北的文化、语言、戏曲和艺术家给了京剧最初和最重要的营养。就像母乳一样,他们把京剧注入了京剧新生婴儿的体内,最终为京剧的形成、成熟乃至伟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没有湖北这片土地提供的最基本的东西,很难想象京剧有今天壮观的民族歌剧氛围。

——毛诗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

京剧青衣戏中的歌曲《醉妃》重、舞优美、表演对称、情感凄美,也是汉调艺术家的代表作。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宏喜从汉口来到北京后,连续三天在于子云的班级演出。其中,最受欢迎的戏剧是《醉皇妃》。吴宏喜的艺名是岳跃·洪,擅长调和汉代和京剧的不同剧目。他的开创性工作使这部歌剧成为京剧青衣的标志性歌剧之一。

-谢柏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湖北武汉已成为京剧的重要城市。除了高盛麟等当地著名演员,全国著名京剧艺术家也在武汉演出。武汉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京剧观众群。观众的需求促进了京剧的繁荣。20世纪50年代,武汉、北京和上海曾被称为京剧的“三大支柱”。

——中国艺术研究院歌剧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

湖北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楚文化,这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谋而合。这种独特的文化优势与许多现代概念不谋而合。古今脉搏无疑将成为湖北京剧创新发展的最佳文化源泉。京剧艺术的未来舞台一定会有湖北的影子,而且会更加精彩和美丽。

——胡应明,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

余三胜戏装塑像
余三胜服装雕塑

谭鑫培

米饭应该像第一

解放前的“人民天堂”

高盛麟的《行走在小麦之城》

周方鑫的徐策然城

陈伯华和梅兰芳在一起

中南京剧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