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张学津“舍命教京剧”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33:54

作品分类:京剧  教学  先生  传承  张学津  演员  艺术  流派  舞台  

在梨园世界里,一年教七场戏是罕见的。原来,张学津4年前被诊断出患有肝癌,此后一直在接受介入治疗。起初,我每三个月去一次医院,但现在我每个月都去医院。张先生觉得他越来越虚弱了。他正在教授他一生所学的东西,而不考虑他的身体代价。"在马学院学习的人太少了,无法学习。"张先生说,到目前为止,他只有十几个学生上过老师。

京剧被认为是世界的精华。目前还不清楚救援教学能为京剧留下多少实质性的艺术遗产。然而,如果什么都不做,京剧的传承将不可避免地下降,没有多少粉丝可以取代舞台上的演员。

马派在中国京剧的现代谱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从张学津先生成为马派的后裔后,他实际上已经做了一系列的救援工作。“从1994年到2006年,在中国京剧配乐项目中,他创作了厉安良先生58部戏剧中的51部。与马先生在民国18年创下的旧记录匹配13段。”在这一切背后,对继承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无助的行为。真正的歌剧传统不需要“声音匹配和图像工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反,它应该属于博物馆收藏的范畴。

张学津不顾一切地“一年教他的弟子七部戏剧”,这迫使人们思考京剧作为在中国地区和人口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部歌剧,在传承方面是否有危险。不接受传统戏曲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创新基础。没有人否认歌剧的创新,但是更多的人强调传统。歌剧的魅力在于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京剧史上,每个人都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有机会找到艺术个性展示的突破点,从而导致手腕和脚(角)的出现。换句话说,京剧流派是有能力在各自领域创新的人留下的艺术特征。人类的生活是有限的,但是流派的艺术生活是可以继承的。

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不能被继承。张学津先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去教京剧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马帮繁荣昌盛,继承人的艺术水平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张学津先生要与时间竞争,与生命赛跑,去“教授他一生所学的东西,而不考虑他身体的代价”。

中国京剧教学改革始于民国末期。一代歌剧大师都受过专业教育,所以他们都希望打破旧的专业教育体系,建立西方的学校式歌剧教学体系。此后,歌剧文化的转型在1949年全面展开。民营剧团的公私合作真正完成了文艺工作者向国家干部的转化后,京剧和各种戏曲的教学体系完全转变为校本教学,戏曲传承模式的转变也塑造了张学津先生今天绝望的教学。

纵观历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任何一种戏剧的教学水平都是完全私人化的一对一传承模式。戏曲学校的传承是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简单而绝对的艺术土壤。只有通过口头交流,才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体验和个性化的舞台体验。演员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学校才能创建自己的新学校。张学津的举动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京剧自1949年以来就没有制作大师级的人物。随着民国时期一批著名京剧大师如四大丹麦人的去世,中国的京剧和各种戏剧都面临着死亡的状态。悲观主义者也认为歌剧已经几次濒临死亡。一个相当大的原因是京剧教学传承中的教学模式有问题——没有真正的舞台演员,观众没有任何热情是没有用的。

中国各地的戏剧艺术院校有必要寻找新的定位。戏剧院校的教学有太多的局限性。从本质上讲,除了保留理论研究相关专业的设置外,其他舞台艺术的具体技能的学习也应转移到剧团。在摒弃了学科体系的不良习惯之后,应该采用学科大师与其弟子一起学习和表演的传统。

目前,即使是那些一流的歌剧演员,也可能不到四大丹麦人时期普通演员传统剧目的十分之一。以这种速度,当时间带走了那些优秀的歌剧演员,它也将带走传统剧目,这是无可遗憾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