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李士奇的“人生遗憾”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26:50

作品分类:遗憾  一生  李世济  程砚秋  程派  京剧  艺术  先生  大师  没有  

京剧大师成秋艳的养女李士奇是成派的代表人物。春天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北京遇到了这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她已经80多岁了,看起来更像是隔壁的一位和蔼的老太太。她说:“由于身体原因,我不能在舞台上表演。但我希望程氏学校的艺术和我的经历能够代代相传。”这是一个戏剧老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李·傅园

古代英雄的梦想充满了爱和感情。漫长的夜晚,街道和小巷安静凉爽。谁的房子正在上弦?在舞台的前镜中,小胡同口里,多少委屈、爱与恨、粉与墨唱出了一生。

想想梅成盛京,闪耀的明星大师。在九龙朝廷,关乐欢迎士兵来到朝廷。在胡度的门外,绿色的丝绸被夏日的高温和灼热的冷霜染成了红色。

到目前为止,我想用手清理我的刷子。我不能在舞台前、窗帘下、梨园里写下所有的字。

京剧城派:

程弼是由“四大丹麦人”之一的程秋艳先生创造的。程派的演唱风格有其独特的演唱方法,尤其是在“搜音”和“回音”的运用上,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艺术特色。“咳嗽声”是一种震动气帽喉部声带的声音。它很少用在丹的歌唱中。李士奇通过舞台实践普及了程强,更受到当代观众的欣赏。许多人称他为“新城学校”。

11岁时认识程师傅秋艳

李士奇1933年5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她偶然接触到京剧,并从此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我阿姨在银行工作。当时,许多银行职员非常喜欢京剧。我喜欢藏在八仙桌子下面听。我大约四五岁。结果,我姑姑没有学会,但我能一字不差地唱出来。当我5岁的时候,我已经参加了银行的票房演出。这可能是命运。”她说这话时开心地笑了。

当时,歌剧属于“三教九流”的最后一个产业。因此,尽管李士奇在当时被成年人视为歌剧演唱的空白,但她并不被允许真正学习歌剧。因此,喜爱唱戏的萧士奇一直在八仙桌边“偷偷学习艺术”,直到她12岁时在朋友家遇到程秋艳大师。

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程师傅秋艳时,80岁的李士奇脸上仍然带着小女孩般的微笑。“他第一次见到我时非常喜欢我。我周围的人说我看起来很像他,更像他自己的女儿,而不是他自己的女儿,他们说他们只会把我当成一个干巴巴的女儿。第二天,我四点钟放学回家。程师傅秋艳已经坐在家里了。他还带了礼物来认他的女儿,金手镯,一双银筷子和两个银饭碗。我们是歌剧迷的一家人。我的父母非常高兴。当时,他们叫我磕头膜拜米歇尔·普拉蒂尼,然后证实了父女之间的关系。

从那以后,李士奇一直由程秋艳先生亲自执教。“他非常宠爱我,每天都回家给我讲戏剧。我们家很有礼貌,他坐在沙发上,我只能坐在小板凳上。但是我学得又快又难。”程秋艳严肃而认真地教授戏剧,李士奇不敢松懈自己的学习。练习唱歌,离墙一英尺远,读贴在墙上的宣纸,一直读到嘴里的热气湿润宣纸。由于担心他的声音可能会影响邻居,他在马桶里放了一个酒罐,并一直练习,直到他感到头晕目眩,耳鸣。三个月后,第一部戏剧《河后马店》问世了。第一场演出,李士奇赢得了“小程秋艳”的美誉。

一生后悔,没能拜成秋艳为师

为了使她能够完全掌握京剧的表演艺术,程秋艳邀请芙蓉草(赵桐珊)、陶于之、朱传明、王友青和李金鸿教李士奇的人物、表演、武术和昆曲,梅兰芳教她《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士奇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李士奇还是没能拜成秋艳为师,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她还清楚地记得程秋艳的强烈反对:“看看我的孩子,哪一个在这行工作?这是因为我爱你。剧团是一个“大染缸”。然而,“莲花从泥土中长出来,但不会弄脏”。李士奇有自己的坚持。但无论如何,程秋艳一直是“无动于衷的”。他知道,在梨园的痛苦经历之外,爱和尊重尤其明亮。里面,风和雨在重复,演讲充满了饱和和荒凉。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李士奇有机会向老师学习,但程秋艳突然因病去世。回忆过去,她哽咽着。“当时他的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1958年3月,他在北京一家医院去世。这个消息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当时,他痛哭流涕。”

“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过两个人流血七次。一个是程先生,另一个是我的儿子(编者注:李士奇的儿子在2001年死于车祸)。那时没有面巾纸,只有一块大手帕,我一点一点地给他擦。”李士奇说着,摘下眼镜,擦擦眼泪。

她巧妙地将美声唱法融入歌剧演唱中。

"我没有向老师学习成功,但我得到了他真正的精髓."当李士奇说这句话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尽管程秋艳致力于京剧,但他从未拒绝学习其他艺术,甚至外国艺术。这一切深深影响了李士奇。“就像《春闺梦》一样,我小时候就学过,但和程先生后来告诉我的完全不同。程先生说,用声音、声音和情感来传达情感,实际上是鲁迅的学校。教派之间没有界限。”

李士奇毕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她要求范洪钧修改《月喜归汉》的剧本,删除拖延和琐碎的领域。请汪曾祺修改《英台反婚姻》,吸收越剧的特点,删除男装,然后请他在殡葬服务中加入黄儿慢板,整理时保留各种“哭头”,用“黄儿慢板”和“黄儿慢板”代替太多松散的木板来弥补一些不足。请杨玉敏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新登场...

她巧妙地将美声唱法和歌唱结合起来,使程派的歌唱更加透明和富有感染力。有些人认为她的艺术是“新城派”,意为城派的“反叛”。李士奇知道“新程派”接受了表扬和批评,但她也坦率地接受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程秋艳的精神。由于她的坚持,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派歌剧开始吸引一群年轻观众。

20世纪80年代,李士奇表演了《索林胶囊》(索林胶囊是青衣京剧城派的代表作)。大胆创新和改革伴奏方法。除了北京胡、北京二胡和岳琴这三首主要作品外,还加入了笙,剧中人物在弹拨音乐等中国器乐的强烈渲染和对比下,表现得细腻而婉转。当时,李士奇的《程强》唱得很精彩,清除了未来学校的阴霾,让他更快乐。值得称赞的是,他没有因为亮度而失去程强的气魄。

生活愿景

"当我的学生学得好的时候,我最开心。"

李士奇的儿子和丈夫分别于2001年和2007年去世。现在她独自住在一所大房子里。“我已经80岁了,不能再在舞台上表演了。我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我这样,但我不希望我的生活像这样燃烧。我儿子死了,老人也走了,所以只要我能呼吸,我就要教书。学生来是免费的,只要他们学得好,我就是最幸福的。”

说起丈夫,李士奇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当时唐先生陪着我。马云和程先生都喜欢他。”谈到她的儿子,她无法掩饰她的悲伤。为了保持身材,李士奇直到四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在2001年,这个独生子突然死于车祸。

“我的生存与艺术有很大关系,”李士奇说:“艺术就像我的生活。没有它我活不下去。我的两个孙女,尤其是小女儿,嗓音很好,但她们不喜欢歌剧,喜欢唱流行歌曲。”李士奇承认京剧现在正在衰落,但她也充满信心。“我希望城派的学生能像我一样,热爱歌剧,与时俱进,这样城派就不会灭亡。”

李世济 

李世济 

李士奇《索林胶囊》剧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