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学校制约京剧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21:24

作品分类:发展  京剧  束缚  流派  艺术  剧目  开创  表演  余叔岩  传人  

在今天看来,京剧是一门古老而又经典的“古典艺术”,就像一件无价的古董。

事实上,京剧在一开始就很受欢迎,就像现在流行的歌曲一样。就像提到老北京一样,人们的脑海里总是有这样的画面:一个中年人和老人端着一碗茶,摇着头,饶有兴趣地唱着,随着节拍,眼睛微微闭着,某段咏叹调大多来自马派或杨派。

“流派”起源于京剧最流行、最繁荣的时代。由于市场繁荣,优秀演员众多,竞争激烈,剧目大多是梨园长期积累的共同资源,只有自觉追求强烈鲜明的艺术特色,才能脱颖而出。

“流派”由“创始人”(大师)、“追随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组成。原始学派的创始人是多么聪明和精明,他不仅继承了渊博的知识,从许多人那里学到了很多,而且根据自己的个性、天赋和审美观念创造了独特的歌唱魅力和表演技巧。他形象而娴熟地扮演角色,使其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和舞台活力,吸引观众痴迷、弟子追踪和同行演员模仿传播,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即“学校”。一个流派独特的表演和演唱风格可以被熟悉的观众通过看和听来区分。

因此,体裁源于风格。风格就是个性。审美个性越强,体裁的色彩越强,就越能震撼人心,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学校不是京剧独有的,川剧、越剧和平剧也有,昆曲也有地方学校。但是说京剧是最著名的流派是没有错的。

第一个组建部落的人

从光绪时期到上世纪50年代,京剧有着50多年的多种流派和灿烂的花朵。

谭鑫培应该是第一个开办学校的人。他的技能全面而熟练,善于观察和描绘不同的人物。他机智细腻,他的音乐棒极了。“谭派”是历史上最受欢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老派,“学谭不生”。此后,余叔岩的豫派、鞠鹏燕派、高庆奎的高派、厉安良马派、方鑫周齐派、包森杨派和王小波Xi派都由谭派演变而来,追随者们经过继承和创新,成为新学派的创始人。

歌剧理论家何工·德认为京剧属于“前辈的典范文化”。公众舆论总是鼓励复制,但不原谅复制中的各种变化。例如,许穆云在《谈罗鲍晓》中说:“小雨是假谭,连梁是骂谭,甄谭只有鲍晓和峻青的耳朵。"

不幸的是,正如齐白石所说,“向我学习的人活着,像我一样的人死了。”好学者学到的是本质。今天,我只记得余叔岩和马·厉安良。有多少人听说过罗鲍晓和桂峻青?

星星照耀着中国

除了老学校的谭、孙(莒县)、王(桂芬)、奎(张尔魁)和刘(洪生)学校外,还有新学校的王(姚青)和陈(林德)学校、新学校的余(莒生)、黄(岳山)、李(春来)学校、新学校的秋(桂县)学校和小丑的杨(明升)学校。

20世纪20年代,京剧是一个明星云集的流派,最多有几十种流派。出生于四大学派的俞(晏殊)、严(鞠鹏)、高(青奎)和马(连梁)在继承谭、孙、王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他们的特殊技能。另一方面,王瑶卿影响并造就了四个著名政党:梅兰芳、程秋艳、荀惠生和尚晓云。除了四位著名的舞蹈家,还有肖玉莲·泉、黄桂秋和李多奎。利基业务包括江(苗巷)、玉(振飞)和叶(盛兰),而武胜业务包括杨小楼、盖叫天、李万春和叶荣盛。“三位杰出的表演者”是金少山、郝陈寿和侯席瑞。文武双全的文仇晓(彰化)学校、五洲野(张生)学校和李少春(邵春)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张氏”,如傅莹的新滩学派和张君秋的张氏学派。

除个别学校外,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还形成了区域性的“北京学校”和“上海学校”。前者又被称为“京韩派”,注重严格的艺术标准、严格的教学和完美的表演,但也有坚守规则的缺点。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又称“上海学派”或“外江学派”。它注重艺术创新,敢于突破旧模式,追求新颖效果,但容易粗心大意。

学校制约京剧的发展?

对于学校的利弊也有不同的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学校都把京剧表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丰富了欣赏水平,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然而,有人评论说,虽然京剧流派的繁荣刺激了京剧的发展,但它使京剧艺术脱离了对人性的追求,使其成为一种单纯的技能发展,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色彩。

仔细研究一下,这种说法似乎是合理的。当剧院变成“去看歌剧”时,观众只重视形式的外壳,沉溺于表演的细节,而对内容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戏剧似乎总是着眼于要表达的生活和哲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这是京剧从繁荣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梅兰芳到样板戏,再到新历史剧曹操和杨修等等。,每一代人都进行了内容现代化改革。不幸的是,成功很少,无法挽救衰退。是不是因为京剧成熟而凝固的框架、慢节奏的程式化表演和现代生活无法融合?这个问题只能由专家来讨论。

“生存空间”决定学校的兴衰

早期的学校由许多紧密的人际关系组成,如常规班级、教师、血缘关系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京剧界引入了苏式剧院的管理模式,逐渐废除了选拔著名演员的制度,强调表演的艺术完整性,认为角色和戏剧比流派更重要。杨包森、张君秋、邱荣盛等学校虽然在当时声名鹊起,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进入了艺术成熟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此后,以个体演员为标志的传统京剧流派进入衰退期,新一代演员大多模仿,较少思考和创新。

学者叶秀山曾经说过,学校需要“生存空间”。京剧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曾经拥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剧团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电脑、晚会等许多新的“娱乐模式”的出现,京剧不可避免地从“娱乐”转向了“欣赏”,更接近于“博物馆艺术”,尽管京剧界已经努力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它不再“受欢迎”,所以“生活空间”正在逐渐“缩小”,新学校不再出现,原来的学校正在慢慢成为“模范”。然而,这种类型的风景仍然存在。大多数年轻和中年演员都受到该流派大师的庇护,并受到他们的庇护和限制。许多“后代”有自己的“派别”,但不进入“流动”。

京剧流派时有发生,也时有消失。京剧曾经被火车、轮船、留声机、唱片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化,现在由于新技术的影响而衰落了。这是可悲的,也是一条不取决于人们意愿的客观规律。

让我们回顾过去光影中绝对美的学校。当人们开始审视个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回归缓慢的生活时,那些迷人的歌声可能会再次回响在我们的生活中。

同性恋学校:
创始人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年轻时在技术班学习艺术,在上海、杭州和苏州演唱歌剧。他的艺名“盖叫天”意在超越“小交田”(谭鑫培)。他继承了南方武术学校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他广泛借鉴了京剧、昆曲和地方戏中各种武术流派的表演。他还借鉴武术,观察和模仿自然的物理形象和姿态,丰富武术技巧和人物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盖派”表演艺术。盖叫天擅长表演全长的“宋武”(老虎打击、狮子建筑、十字坡、快乐森林等)。)“吴文茜生”。他注重人物塑造和精神境界的展示,被誉为“生活在延河以南的宋武”。许多外国艺术家称赞他为“艺术形式美的大师”和“活雕像的美”。

程学:创始人程秋艳(1904-1958)满清正白旗人。从小,他就在青衣学习,并接受梅兰芳的教育。他勇于在艺术上创新和创造,注重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委婉、跌宕、间歇、多变节奏的演唱风格,形成一种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主要继任者包括辛秋艳、王吟秋、李士奇、赵荣琛、李蔷华、张丁火等。代表作有《英台反婚姻》、《荒山之泪》、《玉泉》、《绿霜剑》和《窦娥园》。其中大部分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李氏学派:创始人李邵淳(1919-1975)出生于梨园一个家庭。他没有进入正规班级,但由于严格的家庭纪律,他有了坚实的基础。他相貌英俊,嗓音纯正,精通文学和武术,具有宗杨(萧楼)的武术风格。徐升的代表作有《红鬃烈马》、《渔猎之家》、《江香河》和《满江红》。吴生的戏剧包括《野猪林》、《天宫》、《手推车》和《三叉》。他还在现代戏剧《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在《红灯记》中扮演李昱和。弟子包括谭元寿、钱浩亮、裴炎陵、余奎之等。

梅派:创始人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他8岁时学习歌剧,11岁时登台演出。他擅长青衣,也演奏京剧布鲁斯。他有坚实的基础,既有民事基础,也有军事基础。台风很优雅,看起来很棒。圆润的嗓音和悠扬迷人的歌声塑造了大量不同姿势的古代女性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四个著名演员中的第一个。他们把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的表演被提升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主要后代有张君秋、言慧珠、梅宝九、杜近芳等。代表性戏剧包括《霸王别姬》和《醉皇妃》。梅兰芳曾多次带领京剧团在日本、美国和苏联演出。她是一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在国外传播中国歌剧,享有国际声誉。

马学校:创始人马·厉安良(1901-1966)改名为优素福,一个年轻的武术学生,后来改为一个老学生。宗谭以孙菊仙为老师,是四大大胡子学生之一,也是最后四大大胡子学生的领袖。唱歌、读书、玩耍和玩耍都是潇洒的。他简单英俊,奔放大胆,但精致细腻。马学校的剧目同样注重唱歌和阅读,甚至阅读也比唱歌更重要。代表性的戏剧包括《借东风》、《坎罗吉》、《四个学者》和《断气》。诸葛亮在《借东风记》中的咏叹调被他加工并很受欢迎。后代包括李万春、邵鹏、张学津、冯志孝等。

齐派:创始人周方鑫(1895-1975)6岁时学习戏剧,7岁时登台,随后在上海演出,并改名为麒麟堂。他的歌唱简单、有力、洁白、直,他的表情丰富,他的舞蹈庄严,热情、生动、深沉。任丹桂的第一位后台经理在8年内创作、导演和表演了60多部戏剧。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也影响了京剧的其他专业,如明静秋荣盛、袁世海、明武生高圣启、明丹赵小兰、童凌志等。他们学过七拍表演,被称为七拍花莲和七拍花丹。著名电影艺术家金山、赵丹和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都尊敬他为他们的老师。主要后裔:高百水、李邵淳、童香玲、李和曾等。代表作有《四大文人》、《徐策跑城》、《小荷追月下韩信》和《渔猎家庭》。

杨学:创始人杨包森(1909-1958)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时演出。话音落下后,他缺少清脆明亮的声音。他专注于研究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利用其宽广的音域和胸部共鸣的良好特征,使他的声音柔和、圆润、饱满而压抑。他以组织有序的方式展示了节奏、力量、空虚与现实、大小等之间的关系。他的表演圆润、优雅、直截了当、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欣赏和时间打磨。在他的一生中,他从不屈从于时代和习俗。剧团里有句谚语说“杨叶三洪死了”。崇拜者认为他的经典作品仍然无与伦比。代表作有《迷失的风骨》、《伍子胥》、《红阳洞》和《赵佗投碑》。弟子中成郑泰、李明升和马长礼更出名。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1847-1917)将青衣、老聃、花莲中兴歌唱、昆曲、梆子和打鼓有机地融入了古老的歌唱风格。他的“云遮月”声音善于表达深切的悲伤,带有一点悲伤和持久的吸引力。工作图灵活的洗涤实践。梁启超高度赞扬“谭鑫培,一个来自世界各地,享有20年打雷声誉的人”。清末北京的大街小巷,没有广播电台和唱机,到处都能听到谭派唱着“我像笼子里的鸟”。大多数后来的旧学校起源于谭派。主要后裔有王陈友、谭小培、谭傅莹等。代表作有《空城计划》、《李陵碑》、《打鼓骂曹》、《定军山》、《四郎拜见母亲》和《桑园送儿子》。

柯伊伯学校:又称“北京学校”。创始人张尔奎(1814-1864)是最早的三位杰出京剧演员之一,但不幸的是他来得太早了。道光在清朝的时候,因为热爱京剧,被老板解雇了。他24岁出海,创立了柯伊伯。他生来就有很大的力量和很高的嗓音。他用北京的发音唱歌,用纯朴的语言和像黄金和火一样的魅力。他专注于这句话的最后一两个字,气喘吁吁地吐出来。听起来清脆而整洁。吴余省居士和老生杨月楼是他的弟子。代表作有《上天台》、《大金枝》、《桑慧远》等。他的《思郎拜访母亲》的编曲和表演一直流传至今。

俞丕:
创始人余叔岩(1890-1943)是梨园一个贵族家庭的后裔。京剧界用“云遮月”来赞美余叔岩的声音之美,即声音不依靠亮度取胜,而是有厚度和味道。他浑厚端庄、细腻深沉的空唱风格,使谭派艺术向细致深邃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他有很多杰作,如《从桑园送儿子》、《寻找孤独与拯救孤独》、《王佐断臂》和《为和平而战》。他的一些弟子是孟晓东、谭傅莹、李邵淳等。致力于豫派艺术研究的杨包森成为了杨派的创始人。

盖叫天

李·邵淳静止不动

梅兰芳的醉妃

牡丹亭

马·厉安良

周方鑫的徐策然城

余叔岩的定军山

杨包森的伍子胥

谭鑫培

张尔奎依然如故

余叔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