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聊京剧《蒋龙之歌》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12:55

作品分类:京剧  李炳淑  龙江  《龙江颂》  一个  精神  就是  风格  主席  

“样板戏”都是歌颂工农兵的,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占大多数。对工人的赞美是“港湾”,对农民的赞美是“龙江之歌”。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现代京剧。它不包括在“八部样板戏”中,但也属于样板戏系列,后来诞生了。最初是福建话剧团的同名戏剧,于1963年首映。故事情节感人,观众反应强烈。当时,受到一些中央领导和文艺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赞扬。1969年,上海京剧团将其移植并改编成京剧。推出后,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效果不错,反响更大。

这出戏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它指的是中国南方一个地方百年一遇的干旱。一座山把这个地区分成两个世界。龙江村是以前的山。它有一条九龙江从中穿过。它有充足的水,能够保护庄稼免受干旱和洪水的侵袭。然而,后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有9万亩农田面临停产的局面。在县委召开的抗旱会议上,决定在龙江村修建堤防,截断河道,提高水位,引河上山,灌溉9万亩农田。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影欣然接受这一光荣任务,决定发扬“舍命保车”的共产主义作风,统筹全局。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地方利益,保护供水和灌溉9万亩渴望已久的农田的整体利益。然而,这将淹没该旅的500亩高产农田和一些房屋。姜水接到任务后,立即回村里安排部署。“担起重任,乘东风赶回村子,面对九龙江滚滚波涛,我们怎么能让干旱地区缺水发黄呢?党已决定封锁这条河并送水创造奇迹,并已动员一切力量拯救干旱。”与此同时,她预测抗旱斗争“将是一场公共和私人之间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人们将改变主意。”围绕“公私之战”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在以姜水营为代表的党支部和贫农、中农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拦河引水后山工程,最终节约了9万亩农田,淹没了龙江大队500亩高产农田。然而,他们来“弥补银行内外的损失,弥补副业的农业损失”,并收回所遭受的损失。自该剧演出以来,当时的社会通过牺牲地方利益和保护整体利益,将“为大家捐躯”的精神称为“龙江精神”或“龙江风格”。

当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江水影的回答是“打破没有私利的私人思想,以利他人和公众为先”,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她说:“手掌和手背是贫农和下中农的肉,山的前后是人民公社的田地。”多么简单亲切的语言啊!

面对这个大队高产农田的洪流,她说:“每朵花都是红色的,每朵花都是春天开花的。今天牺牲一片高产农田可以赢得后山,9万亩用水灌溉的良田。波浪被风吹走,干旱的一年变成了收获的一年。”

“龙江精神”赢得了后山人民的高度赞扬。他们说:“真是金水、银水、甘露水,比不上龙江送的那种水!”

当毛主席和周总理相继观看这部戏时,他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毛主席说:“这出戏很好,让水来,不要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为五亿贫农和下中农演了一场好戏。我国有近6亿人口,只有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剧《蒋龙之歌》。"

戏剧《龙江颂》中的党支部书记是男的。改编成京剧后,他决定换成一个女性。有些人说这是“重女人轻男人”。事实上,这种说法非常不专业。京剧不同于戏剧。京剧注重其专业。在戏剧中,一个人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才能听得进去,看起来很好,尤其是现代戏剧。一个人必须接近生活。试想一下,如果京剧《蒋龙之歌》中的主角是两个人,一个老一个花,没有任何危险,那么就没有艺术效果。如果姜水英和李志天的二重唱变成两个人,那将是二重唱的一生,有点像《空城计划》。党支部书记换成女性后,主要人物一旦干净,形象生动,气色不错。提高了艺术效果。

我仍然认为,如果你想把一部戏演好,剧本定稿后,关键在于选择演员,选择一个好演员真的不容易。京剧界有句谚语“三年内可以培养出冠军,十年内却不能培养出好歌手”。《龙河颂》的主演选择了李炳淑,这是正确的选择。李炳淑原来是安徽省一家小京剧团的女演员。她才华出众,相貌出众,嗓音清甜。1959年,17岁的李炳淑去上海戏曲学校深造。当时校长是著名昆曲艺术家俞振飞,副校长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慧珠。这对夫妇很有天赋,专注于训练李炳淑。他们计划离开李炳淑去学校教书。然而,安徽省看着李炳淑成名,并拒绝放手。说来也巧,毛主席对这一事件感到震惊。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召开会议,得知京剧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李炳淑。休息时,他看了李炳淑的康塔塔。毛主席说,“小李,你真了不起!看在你的份上,上海和安徽之间的诉讼已经来找我了。”毛主席和在场的上海、安徽领导人说:“小李不是安徽人,也不是上海人,她是乡下人。”毛主席的话使李炳淑顺利地转移到上海。后来,她跟随梅兰芳大师的大弟子魏莲舫当了老师,她的技能大大提高了。1961年,她随上海青年北京昆剧团赴香港演出《杨门女将军》等剧目,赢得广泛关注,被业界誉为“中国歌剧的后起之秀”和“20世纪60年代最杰出的梅派青衣”。

她的表演风格继承和发展了美派的艺术风格,美派外表优雅,歌唱甜美圆润,读写富有魅力,有自己的特色。京剧的演唱注重“性格、精神、力量和品位”。“齐尔”的意思是发音清晰,发音清晰,“麒儿”是空港。如果说话运气好,“吉纳”的意思是掌握声音的节奏和强度。“维尔”最重要的是展现学校的风味和特色。在这方面,李炳淑美派充满了味道。她的表演《蒋龙颂》于1972年被拍成电影。那时,电视不流行。人们不得不排队买票看《蒋龙颂》。他们不仅学到了“龙江精神”,还认识了一个新羽毛球。从那以后,李炳淑的名字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目前,歌颂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蒋龙之歌》只是偶尔在一些音乐会上唱几首咏叹调,整部戏基本上不再上演。因为在“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农民们通过分割土地和独自劳动来照顾自己。事实证明,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都有水库和运河来蓄水和灌溉。然而,农田被分割后,这些水利工程无人照管,年久失修。大多数水库都很干燥,没有蓄水能力。排水沟被堵塞,导致频繁的洪水和干旱。想想看,如果再发生像“后山”这样的干旱,不管有多严重,恐怕都不会有“龙江精神”愿意淹田送水给他人。

中国农民优秀、勤劳、勇敢,富有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农民也有致命的弱点,缺乏大局观念。《蒋龙之歌》的大队长李志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李志天在抗旱救灾过程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姜水颖教育李志天“抬起头,挺起胸膛,高瞻远瞩……”这也是党对广大农民的教育。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不是让他们的缺点消失,而是教育他们要无私,要克服小农的意识形态。让他们开阔视野,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只有这样,才有未来。

“龙江精神”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没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艰苦奋斗,今天的太阳怎么会照耀?

京剧《龙江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