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陈鹏:对京剧发展中两种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5:48:51

作品分类:关系  思考  两个  发展  关于  京剧  建设  剧目  艺术  我们  

我希望我们能像关注歌剧的建设一样关注歌剧的建设。如果我们不注意歌剧的建设,我们可能就没有木头和水。如果我们不注重剧目建设,我们可能会自满,成为一个“根雕”。

我们的目标是与时俱进,让中国歌剧有悠久的历史。

一、剧目建设与戏剧建设的辩证关系

五月,南京鲜花盛开,30多部戏剧来自全国各地。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你会唱歌,我会上台,展示你的风采。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艺术家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庆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年来我们为京剧的建设做了些什么?

歌剧建设是继承、研究和展望歌剧艺术品质(从歌唱、表演、阅读、演奏、手眼姿态到表现、体裁风格、剧目演绎等)的基础性工作。)。简而言之,它是为了保存曾经存在的好东西,以备将来发展。这个话题的真正清晰之处在于,一方面,我看了我参加的戏剧,另一方面,我受益于参加“一剧一评”工作的专家们的教导和启迪。

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中,强调剧目建设而忽视戏曲建设的严峻局面并没有从今天开始。虽然我国文艺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各种艺术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歌剧的建设一直被忽视。即使在今天,当文化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眼睛只盯着曲目建设。这是因为剧目产生了成就、效益和短小、流畅、快捷的效果。它是一张可以放在桌子上的脸,或者可以涂在脸上的粉末。然而,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京剧的发展前景如何?目前,社会上还有另外两种让人们感到羞耻的现象。一种是对传统戏剧精髓的娱乐性展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娱乐部分,以一种狭窄和剥皮的方式表演源自传统戏剧深处的各种独特技巧。二是社会泛歌剧现象,即京剧的各种元素以一种单位的方式被移入其他艺术类型和形式。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冲淡和影响了歌剧的生命力和魅力。面对他们的冷漠和社会影响,以及两者的现实,确实是加强戏剧建设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把京剧看作一棵参天大树。传统是根,天赋是树干,剧目是树的枝叶。戏剧的建构是促进这三个方面的平衡、协调和有机统一。如果过分强调戏剧的发展,养分和力量直接作用于枝叶,而忽视了土壤和根系的培育,大树的根系会逐渐干枯,水、土壤和肥料会逐渐流失,树干和枝叶会长时间茂盛吗?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这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土壤侵蚀。我们应该有这种焦虑感。本届京剧节把武术作为一项特殊的要求,从一个严重缺失的方面重视戏曲建设,是一个明智的、堪称楷模的举措。

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许多与京剧工作有关的人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戏曲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的重点不一定是戏曲建设。另一方面,传统传承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费时费力,难度大,动作少。获得结果不像看戏剧那么容易。在目前的大形势下,钱可能不是问题,但理解程度、重要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相关政策是关键。

我们指出了形势的严峻性,希望戏剧建设与戏剧建设同等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歌剧的建设,我们可能就没有木头和水。如果我们不注意戏剧的结构,我们可能会自满,成为根雕。我们的目标是与时俱进,让中国歌剧有悠久的历史。

根是真的很深吗?在这种关系中,我们曾经认为年轻的歌剧更容易创作出展现现代生活的好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舞台实践的表现,我们意识到具有深厚传统内涵的歌剧可以更好地表达现代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此次京剧艺术节的剧目有《青衣》、《迪庆》、《美丽人生》、《赵武王岭》、《香农》等。,尤其是现代歌剧,都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它们既有坚实的传统基础,又有战略眼光。传统基础越深,现代的融合力和表现力就越强。《青衣》是一部展示当代艺术家精神境界、生活状态和选择追求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然而,他作品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风格风格的掌握以及舞台上呈现的特征都深深植根于甚至依赖于京剧艺术传统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因此,我们说只有根深叶茂。没有资源,京剧很难长期繁荣昌盛。这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我们重视戏曲建设的意义所在。

二、群体格式化创作与演员个性化创作的关系

从样板戏开始,大型戏剧的创作,特别是新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创作,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基于脚本的以导演为中心的系统”。在导演的总体计划下,每个创意部门都进行自己的创作,然后导演协调整体决策。演员的表演,根据导演的指导、安排和行动安排来完成角色;这位演员的演唱风格是以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咏叹调为基础的。这种模式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现在,它已经基本上成为大型京剧剧目创作的一个普遍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大量操作,它的熟练程度已经达到了创造性格式化的水平。

这种模式与西方歌剧音乐剧的创作模式有些相似。然而,西方歌剧的中心是作曲家,所以历史上留下来并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大量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作品。这种模式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长期持续发展,很容易导致京剧创新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在我看来,中国戏曲艺术是一门以展示一个人的身心潜能为基础的艺术,也就是说,把一个人所有的潜能和能量转化为艺术形式,让人们欣赏和维持自己的存在。因此,唱歌、阅读、玩耍、手眼姿势和走路都是必需的,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因此,一个人可以畅所欲言,一个人可以畅所欲言,一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只能利用自己的力量。"自然,一个变成梅兰芳,地面钻出了方鑫."京剧在中国的发展是以演员为基础的表演体系。京剧不同于西方歌剧,西方歌剧专注于作曲家并标志着他们的发展,京剧的历史是由著名艺术家来标志的。京剧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孕育期的魏长生,形成期的程长庚,成熟期的谭鑫培,繁荣期的梅兰芳,以及将京剧经典化为现实的周方鑫,都是完美的继承者和创新的典范。正是由于他们个性化的创造力,推动了京剧的发展,使其成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京剧史上有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家,如“四大胡子”(前后)、“四大名舞”、“四小名舞”,都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杰出创作者。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中努力工作了多年,最终成为了珍宝。

在这种个性化的创作中,有三个因素构成了戏剧创作的基本动力:一是艺术家高度个性化的艺术素质,二是大量的舞台实践,三是以观众为代表的时代审美反馈。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由此,我们反思:在当前的创作模式下,演员的个性化艺术特征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一部戏剧经历了长期舞台实践的利弊吗?你是否接受了观众所代表的时代审美取向的反馈?重复舞台实践正是优秀演员展示艺术个性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这也是改进剧目最必要和最有针对性的环节。这些因素的积累也是推动歌剧按照艺术规律继承和创新的根本动力。

当然,探索一种更符合京剧规律的新的创作机制并不容易。此外,本文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对当前模式的完全否定。不过,我希望我能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在群体形式创作的基础上为演员的个性化创作提供一点空间,从而保存一个世界。逐步建立一个既能集中集体智慧又能充分发挥艺术家个性的体系。既有民主,也有集中、活跃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机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