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京剧配乐:温州名列榜首(照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7:20:52

作品分类:温州  京剧  出版  记录  一个  音乐  研究  瑞安  深入  学习  

  ▲厉不害、何彬合著的《京剧曲谱精选》 ▲何斌合著了《京剧选曲》

温州人
是第一个用宫切符号记录京剧唱腔的人,温州人是第一个用简单符号记录京剧唱腔的人

温州人是第一个为业内公认的京剧唱腔写最好参考书的人。

温州人最早把京剧唱腔作为一门系统的知识来研究。

沈步臣

温州人敢于成为世界第一,而不仅仅是行走江湖。在一些文化领域,温州人不仅带头,有时甚至带头。例如,温州人记录和学习京剧乐谱。

中国第一个京剧班傅连成1904年生于北京,中国第二个京剧班尚武台1909年生于温州。那时,京剧还很年轻,甚至没有正式的名称。温州的一些学者称之为“新歌剧”,简单地称之为“皮黄歌剧”,因为它由两个响亮的声音组成,西皮和黄儿。由于程长庚、梅巧玲、谭鑫培等老一辈演员的努力,一些戏剧的演唱风格已经基本定型。由于没有合适的记谱方法,京剧课基本上依靠口语教学。如果京剧要在公众中迅速普及,就必须写下通过大门的演唱风格和乐谱。当时,在中国记录乐谱的唯一方法是弓池乐谱,这在昆班得到了广泛认可。郑健熙是中国第一个用宫池乐谱记录京剧演唱风格的人。

郑宏达(1901-1958)出生于瑞安县江西。他来自一个著名的家庭,年轻时住在北京。他从陈彦衡学习镜湖。由于他的才华和卓越的理解力,他有“赢得蓝宝石”的美誉。陈彦衡(1868-1933),原名剑,出生于四川宜宾。他被称为“胡琴大师”。他是北京和胡的大师。他从谭鑫培和梅雨田那里学习京剧,写了《说坛》、《Xi轩》、《燕太居翠》和《九居丛坛》。郑健熙是他最喜欢的学生。郑健熙的第一手钢琴技巧和专业演奏者陈彦衡的地位,让他有机会与当时戏剧界的名人交往。他与梅兰芳、程秋艳、姜妙香、俞振飞和周方鑫有着深厚的友谊,曾为梅兰芳弹钢琴。

1928年,大东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京剧乐谱《黄儿发声乐谱》,这是当时著名艺术家的全部演唱,受到了广大歌剧迷的欢迎。这本书的封面是“小丁”之父丁松的作品。签名者刺痛了工厂。我不知道是谁。书中有一张郑健熙的小照片,他在文庙巷的房间里。背面是刘火红的题词:“李思彤的手在找板眼,舌头在珠尖和玉球上翻来翻去。显然,这不是一首人类的歌,那么为什么要引用一个词呢?”有三个序文:温州的郭素霞、阳湖的吴吴尊、武进的刘元石,其次是郑健熙的序文。业内人士认为,他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举动,做了很多好事。第二年,他集中精力仔细整理,并于1932年12月出版了《黄儿探空谱》的续集。

宫切谱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宫切谱(宫切谱)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戏剧界使用,一般使用“和”、“司”、“义”、“上”、“驰”、“功”、“范”、“刘”、“武”和“义”等词作为表达音高的基本符号,相当于sol、la、si、do、re、mi和fa。当与板状符号匹配时,可以记录歌唱声音。然而,宫池乐谱只能记住旋律的基本框架,咏叹调中的一些微妙表达,如颤音、滑音和装饰音,是无力的。因为它是斜着写在课文旁边的,不够直观,也不容易学。除了昆曲和民间打击乐课的应用之外,很难在广大观众中普及。

民国初年,在日本求学的刘春学会(早期戏剧团体)成员卢敬若、欧阳予倩、马江石相继回国,将日本流行的简谱带回中国,并开始在学校推广。然而,在随后的20年里,国内出版物中没有以简化形式记录的京剧唱段。直到1931年,陈卢晓才编纂出版了《皮黄秦谱》,这是一部以简谱记录京剧演唱的乐谱集。

陈卢晓(1904-1951),原名陈郁,出生于瑞安县。他的父亲陈若夫是瑞安的著名学者,擅长诗歌和音乐。他曾与瑞安的名人王宋岳、周陈果、李守梅、洪秉文、香颂、香守霞、李依玲、钟志富等共同创立业余音乐组织“乐群社”。事实上,这是一个以文人为主体的文学俱乐部,被人们称为“弹词班”。陈若夫和周陈果是其中的骨干人物。最初是昆曲剧团,后来逐渐演变成京剧票房。陈卢晓从小就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对戏曲音乐,尤其是昆曲和京剧有着特殊的爱好。他毕业于瑞安中学。由于家庭贫困,他辍学了一段时间。在得到项氏家族的资助后,他得以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画院”(即上海美术学院)深造。除了学习绘画,他还学习戏剧和音乐。在校期间,他带头组织了镇林京剧团。他演奏了《四郎探母》和《捉曹操》等戏剧,并亲自弹钢琴。在上海期间,他经常与谭傅莹的古筝演奏家赵喇嘛交换意见,并就古筝技巧交换意见。

《皮黄秦谱》是明凯图书公司于1931年出版的一部16页的书,共150页。它首先详细描述了胡琴的结构和性能要点。它还包括44首著名京剧歌手的作品和18首由“百代”和“高亭”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份以简化形式诠释京剧音乐的出版物。

温州的李步和是20世纪40年代京剧票房的中坚力量,后来定居上海。他精通京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著名艺术家的演唱风格。20世纪80年代,他和何斌共同出版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16对开本《京剧名曲选》,封面由钱君匋题写。新世纪伊始,他出版了第二张专辑。这本书的特点是乐谱记录紧密。由于对京胡的深入研究,他在京胡曲调的表现力方面非常努力,被公认为学习京剧唱腔的最佳参考书。

京剧音乐是中国戏曲发展到近代后形成的一个重要体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关于京剧唱腔的研究有很多文章,但似乎从来没有人试图把它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来剖析。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潘方胜和他的搭档庄永平第一个吃螃蟹,写了《京剧声乐研究》,但直到1994年才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32对开本,26万字,封面由俞振飞题写。除了详细介绍京剧唱腔的基本板块结构外,本书还对京剧各专业、流派的唱腔音乐表现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被称为《法宣》),这本书以前从未出版过。尤其是对明代万历年间形成的中国戏曲声韵规范的深入分析,是近20年来京剧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

这篇文章的图片是作者提供的。

温州学术界

陈卢晓编辑出版的乐谱集《皮黄琴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