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晋剧 » 正文

晋商与戏曲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5:52:18

作品分类:商人  富商  演出  十万  地方  发展  艺人  对联  光绪  

山西地方戏曲非常繁荣,种类繁多,如周浦梆子、中路梆子、北麓梆子、上党梆子、太谷秧歌、胡美、万万强等。山西地方戏的形成和繁荣与晋商密切相关。一些戏剧研究者指出:“鄯善商人兴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梆子戏也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衰落于民国。梆子戏与晋商的繁荣密切相关,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发生的原因,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三角形与山、山、禹三省接壤,是历史上北方戏剧的发源地。元末明初,北杂剧逐渐成为文人官场的专属产物,逐渐脱离时代和人民群众。昆山腔崛起后,文人官场的口味转向昆曲。正当北方歌剧衰落、昆曲流行之际,晋、陕、豫边区的民间艺术家将这一地区的民歌演唱故事带到了歌剧舞台上。因为与北方戏曲和昆曲相比,它显得庸俗,所以在晋南地区被称为“地方戏”。它也被称为梆子曲调,因为它伴随着梆子打击乐器。由于大多数歌手来自鄯善,他们也被称为“西曲”。朱庆·余伟的《何鲁芬话》说:“村剧团拍板,言语粗俗,许多东西都受到了错误的批评。它在掸邦和掸邦很受欢迎,由东坡演唱,也被称为强秦(《中国戏曲》第三辑)。明代,晋南的许多富商,特别是“周浦的许多商人”,不得不在祭祀、庆典和节日中祭拜神灵,用戏剧娱乐人们。财力雄厚的商人是这一活动的主要资金支持者,在秦腔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周浦梆子。清代甘龙时期,山西梆子没有戏剧。在嘉庆,南北之间逐渐有了差异。道光年间,晋中商人掌权,晋中梆子在周浦梆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些艺术家还将晋中秧歌引入梆子戏,并改进伴奏。早期的中路梆子演员多坡吉,即使不是周浦吉,在表演时也不得不说白朴的原因是中路梆子最初源于周浦梆子。后来,根据当地人民的喜好,吸收了当地各种艺术的优点,并通过许多艺术家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类型的中路梆子戏。这种戏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晋中富商的支持。商人应该邀请中路梆子参加祭祀仪式和庆典,从而为该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舞台。例如,在每年的5月15日之前或之后,商人总是举行社交表演来表明市场是开放和繁荣的。张石是榆次车王村的富商,他有两个兄弟参加了光绪的科举考试。第二天,上合Xi被魁星取代,魁星神的前两部戏在祠堂前上演。他毫不犹豫地付钱(《后撤斋日记》)。太谷县任村有许多富商,他们经常在清剧剧团演出。这个村子里富有的商人每年至少在他们的祠堂里举行九次祭祀仪式“向皇宫”。因此,在农村有一句谚语,“看好戏,任村有一个真诚的官员是村里的事”。

商业之路是戏剧之路。明清时期的晋商“千里之外致富”。因为他们远离家乡,他们经常邀请家乡的剧团到他们的商业港口演出。商人聚集在山西的大部分商业中心都有山西会馆,许多会馆都建有舞台布景。因此,在新年的第一天或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同胞们聚集在一起敬拜神和祖先,吃晚餐和表演。例如汉口鄯善会馆有四个阶段,分别位于正厅、财神厅、七庙和文昌厅。根据汉口汉山会馆的记载,正厅舞台上的对联是:

陈济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与
人的感情无关。当他们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
唱了一首《白雪公主和不归的春江》
并看到了他们眼中的丹流和西方绿色凉爽的空气。

财神台对联上写着:
余音绕到河边,问于芬是谁吹散了柳树,落下了梅花。
汉江之旅和金杯汇集了于芬雅社在家乡寻找休闲的故事。

七庙台对联云:
而从繁忙的闲暇中看到古今一切情况的
墨涛局就是这出戏发现的数千个机关

文昌厅舞台上的对联:
听了之后,我听到了干燥的秋山流水的声音
看到了我所看到的,醒来时,我正梦见皇宫里百花齐放。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镇鄯善会馆,有一座30米高、18米宽的悬空鉴定楼,又称舞台,四根大柱子支撑着巨大的三层舞台。舞台中央挂着一块金匾,上面写着“和平与平等”。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上面有行书:

幻影是真实的世界,人类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描述
过去的消息今天依然如故。
播放旧故事时没有任何错误
为了充分利用过去,
重新播放了旧故事。

金龙包裹在屋檐下的巨大牌匾“吊建楼”据说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傅山写的。舞台对面有一个能容纳10,000人的大院。庭院中的东、西厢房相互面对,分为上下两层。它们是以前的剧院包厢。那时,秦腔剧团在舞台上演出,院子可以容纳一万人。同治光绪年间,“京派梆子戏一度也很受欢迎,其中以沂沭河、何宝生和双班最为著名”(旧剧系列讲座)。易顺河和包顺河的主要演员大多是山西著名歌手,如三灯区、水上票和盖宏恬。北京甚至有句谚语,“三灯区进入北京后,商人都疯了”。大津是清末民初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大多数来自山西南部的人在天津起名。当两个梆子剧团和著名歌手来到北京时,他们将在天津演出。为了迎合上海和山西商人观看家乡戏剧的需要,宝山街的“丹桂茶园”经常上演梆子戏,供山西商人娱乐。梆子戏经常在群仙茶园和大观园等剧院上演,以满足晋商的需求。两个来自山上的著名歌手,漂浮在水面上的13个丹,任申·瓦和紫莱红,曾多次应邀在上海演出。张家口是中国大陆与蒙古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枢纽。山西商人在这里特别多,所以山西梆子在张家口特别受欢迎。随着晋商深入多仁诺尔、桂花、库伦等地经商,山西梆子很快在上述地方——四川和云贵——流行起来,也有许多晋商。云贵梆子戏可能与晋商将山西梆子传入此地有关。甘肃、宁夏和青海也有许多山西商人,所以梆子戏在这些地方也很受欢迎。有人说梆子戏在晋商活跃的地方上演,这反映了梆子戏的发展与晋商的密切关系。此外,为了满足晋商的需要,各剧团表演了更多与晋商有关的剧目。如“七件衣服”、“八件衣服”、“珍珠衬衫”、“管鲍分金”、“纨绔镜”。这些戏剧反映了商人生活的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员对商人的压迫和迫害,引起了商人的共鸣,受到商人的欢迎。

除了邀请剧团演出外,山西商人还为梆子剧团付费。咸丰年间,祁县富商瞿士成立了“三清剧团”。咸丰十年前后(1860年),榆次聂店的富商王跃组织了一个“丝弦剧团”。民歌有“四个快乐班有一个好节目,秃红秃丑盖山西,人参娃娃一面旗,饿着吃肉汁面条,渴着喝鱼”。秃头红、秃头丑、人参娃娃、旗帜和鱼都是艺术家的艺名。“三合一班”大约与四个快乐班同时进行,由榆次王虎村的三家商店组成。这个班已经培养了28名黑人演员(净角)。咸丰年间,徐沟县的粮食商人李昱和以斗商的名义成立了一个名为“舞动霓虹花园”的剧团,以高价吸收著名的南北角和弦乐鼓大师。谢峰还受邀为苏州的歌剧团编织服装,苏州的歌剧团每年都会更换服装,并在晋中成名20年。王石是一位富商,他在晋东南壶关开始了他的钢铁商人生涯,当他和党的“三元”剧团的老板一起去剧院时,他被介绍给了第四代王大丹。当他们一起在剧场休息的时候,王大丹生气了一会儿,但决定成立一个剧团来压倒所有的上层团体。他为剧团投资11.2万两银子,邀请穷困潦倒的北京翰林写历史剧《杨家将》等。他去苏州和杭州买了大量的服装和乐器。他在晋城和高平地区买回了10多名聪明伶俐的年轻人。他花了一大笔钱从其他剧团聘请优秀的演员,训练了三年,排练了十多部新剧,命名为“十万剧团”自此,“十万剧团”成为上党地区歌剧最齐全、演员阵容最强、服饰最多的剧团。当时,在上层有一种说法,如果没有10万个剧团演唱歌剧,不管这个场合有多大,都不会是最激动人心的。这显示了10万个班级的声誉。在10万剧团的巅峰时期,有24个特殊的剧场包厢(48个包厢,而一般剧团只有3到5个,或6到8个包厢)和100多名演员。由于演员人数众多,王大丹将剧团分成三组独立演出。王大丹的剧团演出了几十部戏剧,如《岐山角》、《黄河阵》、《钱球剑》、《王子反对朝鲜》和《杨家将》。尤其是宋代有几十部扬子江戏,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完整。剧团里有一副对联:“谁说戏剧无用,区分政府和农村,教人们知识?事实上,我一直都很勤奋和有价值。我表演了历代的盛衰,受到了启发。”这对联可以说是对剧团剧目的恰当评价。上党梆子的曲调包括“上党黄儿”。有些人还认为王大丹在首都有商店。他经常去首都,所以他不可避免地对黄儿感兴趣,并把它移植到10万个班级。从那以后,它就从上党梆子传下来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庆祝60岁生日。王大丹带领他的十万个班级去北京为皇太后表演。她受到慈禧太后的赞扬,并将10万个班级改名为“快乐班级”。十万个班级被这个名字震惊了,改成了快乐班级。在晋中地区,祁县也有一个富商瞿甘源(金财主),他在同治时期组织了“鞠广大”,当时叫做“鞠广大”。光绪元年(1875年),榆次富商崔玉峰创办了“鲍尔河娃娃班”,培养了胡桃红、玻璃翠、夜壶五、二人丹等著名艺术家。光绪六年(1880年),太谷富商孙氏借给戏迷杨承斋2000两银子。杨上前建立了“金妮花园”一首歌谣说,“杨承斋善于说他能,并且喜欢歌剧来建立金妮花园”。有时据说“殷先生的胡琴,贾成的董事会和田贵的儿子不能停止演奏和歌唱”。这三个人都是艺术家。光绪十年左右(1884年),清远县东罗村的一位富商建立了一个“小梨园”,培育了灯(丹)、700红(胡子)和金崔翔(青衣)等名人。尤三儿生(孟振清),歌唱得高,表演大胆,被称为山西梆子的“小主人”。“太平班”与“小李园”差不多同时由太原吉盛博物馆药房创办,培养了拉米面条红、说书红等名人。“小朱峰花园”由平遥县富商尹绍尔创办,“小紫城班”由徐沟县富商陈郁创办。张家口的晋商也成立了剧团,如汝德河仓库和祁县的经理王素·祁,他赞助著名女演员狼山红和狼山黑成立了“狼山剧团”。也有一些富有的商人从喜欢玩耍变成了业余表演者,并走上舞台对玩耍上瘾。清朝末年,张家口的四个主要投票朋友都是晋商。例如,吴致远和新洲人于元勇,生来干净丑陋,什么都能做。杨朱,太谷人,大德庄人,文武官员都很好。晋中商人,从店主到助手,可以多唱几首关于山西梆子的歌。大生魁库伦分号的店主罗陈璧发现20多名业余音乐家成立了一个自娱自乐班。所有费用由大生魁提供,并在每月的第一天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在行会表演。祁县富商韩子谦排在第五位,名叫韩武韶。我父亲在扬州经商,我母亲王是江南著名的歌剧演员。20世纪30年代,他家在祁县的公司迫切需要他来管理。然而,他希望钱是脏东西,并把他的职业生涯视为苦难的海洋。他花了一整天与京剧、木偶和秧歌艺术家互动。每年冬天,他都不遗余力地购买所有服装,搭建炉灶和音乐学院,邀请晋剧名人来参加聚会,互相学习技能。这位著名的鼓手,狗主人,在他死后仍然得到他的支持,后来被牺牲了。在韩国的支持下,成立了戏剧研究所,对金剧的剧本、音乐、声乐和表演艺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除梆子戏外,晋商还支持地方小戏的发展。比如太谷秧歌。秧歌的名字最初来自南方省。这是种植水稻和插秧的歌。北方村庄伴随着农业活动唱民歌。受南方省的影响,秧歌也被称为秧歌。清代道光以后,太谷县的商业遍布全国。贸易促进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安徽凤阳花鼓和湖南采茶调先后被引进,使秧歌发展成为戏曲,逐渐形成地方戏曲类型。从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到二月的第二天,秧歌是用来欢迎席森的。光绪年间,秧歌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受大众欢迎。太谷秧歌有许多反映商人生活的戏剧,如张公子回家、当板条箱、流产、张三算账、卖元宵、卖丝绒花、胭脂、游魂等。太谷秧歌用方言演唱,歌词幽默诙谐。富商董世军和来自太古城的妻子,不顾家人的阻挠,爱上了秧歌剧。他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出生了。

由此可见,由于晋商的娱乐需求和经济支持,山西梆子和地方戏曲发展迅速。(晋商168)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