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晋剧 » 正文

牛薛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5:48:47

作品分类:牛学祯  演出  传承  艺术  学校  老师  须生  退休  对于  

牛学祯 牛学祯原籍山西省清徐县,自幼喜欢晋剧。11岁进入村剧团,得回乡艺人时羡仁传授,白天上学,晚上学戏,学演须生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她15岁时即能演出 《芦花记》《金水桥》《九件衣》等10多出须生戏,成为清徐县当时小有名气的“女红”。牛薛镇,祖籍陕西省清徐县,从小就喜欢京剧。当我11岁进入村剧团时,我不得不回到家乡接受任贤的教育。我白天去上学,晚上学习玩耍。就在那时,我学会了演奏徐升。15岁时,她就能演出《鲁花记》、《金水桥》、《九件衣服》等10多部徐升歌剧,成为当时清徐县鲜为人知的“女英雄”。

那一年恰逢张家口戏曲学校副校长杨丹青、演艺界的“金歌剧丹皇后”和“萧桂涛”来到山西,招募一批具有表演技能的学生。当时,牛薛镇的基础还不错。从外表来看,牛薛镇是方形的,外表挺拔庄重,声音圆润,符合徐升演员“方形、挺拔严谨”的要求。虽然她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但她的歌唱技巧绝对不比戏剧学校的学生差。因此,她于1957年成功入选张家口戏剧学校并成为学生。

牛薛镇的艺术生涯在1963年有了更大的转变,当时他把丁果仙当成了他的老师。“直到现在,我经常听丁老师的磁带。听了丁老师的唱歌和发音,我仍然在纠正自己唱得不好的地方。”提到丁果仙让牛薛镇想起了1984年柳州焦耳在太原的表演。在《求婚》的场景中,几个唱歌的词刚从舞台上落下,观众就爆发出掌声。“是的,它尝起来像水果。有了这些话,你会站着不动。”

牛薛镇洒脱的演唱风格、醇厚的风味、有力的流水声和清晰的发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被公认为晋剧第二故乡张家口鼎派的传人。

在其全盛时期,它发挥了主导作用。

"当时电视上没有歌舞,所以金歌剧仍然很繁荣."牛薛镇仍然习惯于用京剧来表达他退休后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的传统戏剧。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红色的。”一些老人提到了牛薛镇的印象。牛薛镇当年在大众影院演出了100多场《十五弦》。当时,人们用这个比喻:“十五弦”叫做“十五万元”。在这部戏中,人们猜测牛薛镇为金剧团赚了15万元。

牛薛镇笑着说,那是1976年,旧剧重新上演,人们压抑的热情释放了。无论剧团去哪里演出,都几乎客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戏结束后,一些村民挤进牛薛镇的住处,没有离开。看看舞台上的学生是伪装成男人还是女人是很重要的。“你不能让观众看到你是个演员,也不能化妆。”今天,牛薛镇一直记得丁果仙的教导。

在不断的交流表演中,牛薛镇经常接受一些著名艺术家传授的技巧。她大胆吸收了秦腔、普腔、京剧、河北梆子等歌剧的演唱元素,逐渐形成了和谐、醇厚、坦荡、刚柔、稳重、细腻的演唱风格。她塑造的人物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感脉络,注重气质和风度,从而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

牛薛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总是在农村的第一部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老歌剧《穆桂英的大破天门阵》的演出经常被用作她退休前的第一部戏。

20世纪90年代末,牛薛镇看到电视上歌唱、舞蹈、民间艺术和其他文化娱乐的出现对传统戏剧产生了影响。

继续继承的责任

退休后,牛薛镇还是教授或导师,招募弟子。1999年至2003年,他受聘于私立“新星戏剧学校”担任教师,并教过许多学生,如《剪儿子》、《下河东》、《空城计划》。目前,他被梆子艺术剧院聘为“梆子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牛薛镇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定式和口语梆子的演唱风格。

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证书后,牛薛镇感受到了传承的使命。“歌剧学习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专业歌剧学校的教学来培养,但对于流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学校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歌剧艺术是保存在艺术家身上的,所以一个人有自己的特点,歌剧的传播、表演的剧目和演唱风格都需要大师直接教导他的弟子。”

牛薛镇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她对梆子的传承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因为梆子仍然有很深的物质基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很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