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晋剧 » 正文

听听老业余爱好者和歌剧院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5:42:46

作品分类:故事  王银娃  剧院  演出  会馆  剧场  和平  丁果仙  解放  就是  

王银娃在家练架势 相传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创,曾一时盛行京城及东北各地。但八旗子弟无论到各处,都得凭清廷所发“龙票”方可聚会演唱,又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这之后,人们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票友”。到现在,凡是在自己本行、本职之外做些什么事情,也都俗称“玩票”了。据说在甘龙时代,八旗子弟流传并创作了一首名为《印青帝子书》的歌曲。它曾经在首都和东北各地很受欢迎。然而,不管八旗的孩子们去哪里,他们都要依靠清政府发行的“龙徽”来歌唱。由于业余爱好,没有报酬,业余歌剧、民间艺术歌手和没有报酬的音乐家被称为“业余音乐家”。到目前为止,任何在自己的职业或工作之外做事情的人也被称为“玩票”。

门票会被退回来玩。梨园旅游的持票人水平并不低,尤其是对许多持票人来说。他们在戏剧方面的文化水平和理论训练无法与那些来自痛苦背景的“演员和演员”相提并论。因此,在过去,著名演员到任何地方演出都是一个惯例,也就是说,先去拜访当地的老票持有者。为什么?简而言之,如果你没有得到老持票人的认可,你就不能在这个地方吃饭。没有老业余爱好者,一个角色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角色?

现在,讲旧规则和礼仪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只能听一些老持票人给我们讲述那一年,并给三金梨园的过去增添一些趣闻轶事。我们邀请的老业余选手是王银·瓦,79岁,来自太原市小店区米色镇。

第一个场景出现在1号广场的乐楼。

1943年,王银瓦8岁,住在清徐徐徐沟镇张王楚村。

一天,天空阴沉,下着毛毛雨,但对王银·瓦来说这是个好日子。因为下雨,村民们不能去田里。然后会有一个曹太团队“子乐班”在村子东端的广场音乐大楼里演唱歌剧。

这一天,王银·瓦第一次去剧院。以前,他只看到村民们跳秧歌。

早在明清时期,山西的一些主要乡镇、寺庙、集市等人群聚集的开放场所,都修建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俗称舞台或音乐建筑。舞台是一个由四根柱子搭建而成的舞台,没有围墙环绕。勒鲁也是一个很高的平台,但是有三面墙。舞台和音乐厅里的人可以随意进出。他们可以在舞台前看戏剧,而不用花钱买票。

王银瓦居住的村庄是一个大的当地村庄。那时,只有更大、装备更好的村庄才能建造音乐建筑。王银·伊娃来到已经很拥挤的舞台上。他站在远处,看着音乐厅。

为什么王银·伊娃站在远处看这出戏?因为那时剧院里男女都不允许出去。这群看这出戏的人会“抬着前台”看它时高兴起来。是你挤我,我挤你,用力向前,扛来扛去,扛得热闹。因此,孩子们王力可只能站在一边,远远地站在一边。

是村里的田绥峰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他是张楚王村票务俱乐部的老成员。他可以唱、读、玩他想玩的任何东西。观众的王银·伊娃仔细看了看,几乎被迷住了。戏剧散场时,王银·瓦找到田绥峰,向大师鞠躬,迈出了他业余生涯的第一步。

我从未在茶馆里见过茶园,只听说过。

在上个世纪初,城市里还有茶馆和茶园,与乡村的广场和音乐建筑共存。为此,王银瓦只听说过,但没见过,但从他听到的故事中,人们还可以瞥见晚清出现的戏剧茶馆和茶园。

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贸的繁荣,室内表演场所——茶馆和茶园——出现在太原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茶馆的茶园里通常会建一个舞台。舞台前有茶几和椅子,供应茶和干果。观众进来只买茶馆,不买票。1902年,太原第一个“茶园”在剪刀巷开张。1910年,为了振兴茶园,在大水巷又建了一座茶园。第二年,太原商人筹集资金在天地滩(现在的府东街)建设松河茶园。除了游泳池里的茶馆,两边还有一米多高的座位。茶园主要由各种晋剧团表演。“买一杯白茶来看场戏,茶馆的茶跑得很开心。毛巾一把把地飞来飞去,小贩们大声叫卖香烟。”这是对当时茶园戏剧场景的恰当描述: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跑来跑去泡茶,小贩们喊着要卖香烟。人们一边看着戏剧一边喝茶,漫不经心地喊着:“毛巾!”热毛巾是从附近的二手小店里扔出来的,落入想要毛巾的顾客手中。

那时,去茶馆茶园看戏剧是富人的生活。王银·瓦说,老百姓“没钱看”。

王银娃带着小徒弟在师傅们的墓碑前吹奏 

王银·伊娃和她的小徒弟在大师的墓碑上演奏。

剧院公园剧院必须买票才能看这部戏。

八岁时,看完第一部戏后,她喜欢上了金歌剧中的王银·瓦。她一边种田一边上学。解放后,村里有一个业余剧团,学了几年艺术的王银·瓦能够在舞台上表演。1948年,13岁的王银·瓦在她看第一部戏剧的音乐室演唱了她的第一部金歌剧《在山上行走》,演唱了徐升。

1950年,王银·瓦在村里读完高中后,被太原市马尚街第五中学录取,来到太原学习。当她到达太原时,痴迷于京剧的王银·瓦终于有机会去剧院看这部戏了。然而,解放后,人们必须买票去看戏。当时,门票的价格是10美分,这对王银·瓦来说非常昂贵,他过去常常在广场上没钱看音乐厅。

事实上,买票看戏剧并不是解放后才发生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1915年,太原呼延村的富商张继山发现演出市场有利可图,于是接管了原来的茶园,改名为承青歌剧院(Chengqing Opera Garden),邀请著名剧团大费周章演出。就是在那个时候,张继山第一次买了太原剧院的票,并凭票入场。去剧院没有必要挤座位。那时,粉丝们来到剧院买票。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的戏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著名的滨州剧院和红旗剧院有滨州路。迎泽街光明歌剧院;建设路东安剧院;刘翔周围有和平剧院、长风剧院等。王银·伊娃这时走进了和平剧院。那天,王银·瓦花了很长时间省下一毛钱去买戏票。

他一进剧院,就傻眼了。他坐在这里看这场戏,更不用说排了。王银·瓦感受到了剧院的便利和舒适,当然,她不用站着挤压就能真正听到专业演员的歌声。

当时,著名的山西戏曲艺术家丁果仙刚刚在太原成立了一个新的山西剧团,每天都和华严俊等人在和平剧院演出。王银·瓦观看了丁果仙的《爬山》和《空城计划》。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表演,王银·伊娃陶醉得不知不觉就结束了表演,但他却久久不肯离去。

后来,丁果仙成了大师级人物,在和平剧院演出的票价被提高到了50美分,王银·瓦对此绝对不屑一顾。虽然那时他已经在山西汽车厂工作并挣了工资,但他却拿不到50美分。

歌剧迷观看戏剧有许多方式。最常见的是观看“解放剧”——该剧已达到78/10,没有人能买到票,所以剧院将为人们开门进出。对于那些渴望并且没钱买票的粉丝来说,有可能进去玩得开心。对粉丝来说,这也叫做“解放”。

但是王银·伊娃有她自己的方式。

王银·瓦迷恋京剧,拜访著名教师。她先后拜访了许多老师并学习了艺术。与此同时,她还去许多地方与业余表演者一起自愿表演。就这样,他认识了圈内的许多人,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业余爱好者。他的一个朋友在和平剧院演奏第二弦。如果他想看这部戏,他的朋友会带他去剧院。

在此期间,王银·瓦遇到了白金山,一位在和平剧院为丁果仙工作的著名鼓手。白老师平易近人,手拉手教他练习姿势,敲鼓,让他受益匪浅。

八旗会馆的历史

除了和平剧院,王银·瓦还去长风剧院看了这部戏。说到长风剧院,王银·瓦早年第一次谈到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是一个历史,必须在三金梨园说。它产生于清朝中期。那时,山西太原有许多旗手来往。为了方便起见,在太原市政府的中心地区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旗手在那里停下来休息和讨论事务。它被称为“八旗会馆”,因为它服务满族旗帜。清朝灭亡前夕,八旗会馆不再像以前那样显赫,除了旗帜外,它还接待过路人和商人等客人。因此,晋剧的梨园弟子经常出没于此。八旗会馆已经成为一个叫做会馆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剧院。民国十七年左右(1928年),改名为“旌鸣楼”的八旗会馆成为省城著名的歌剧院。在这里演出的著名晋剧团已经不在计数之列了。然而,王银佤邦,谁是领导人,有着长期的声誉,说它一定属于蛯原姫奈蓟县。

王银·瓦曾看过萧继贤的表演,但那已经是她在同义大厅里的时候了。旌鸣楼时期蛯原姫奈蓟县的故事也是由他的前辈们讲述的。

蛯原姫奈集贤,真名张宝奎,创立了晋剧“蛯原姫奈派”艺术。蛯原姫奈学校艺术的兴起离不开当年的八旗会馆“明升楼”。Shinohito借用了这里日渐衰败的会馆来组建自己的班级俱乐部。他接手纳迪,创作并表演了大量台湾戏剧系列。它在太原引起了轰动,也使八旗会馆在山西梨园的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解放后,明升大厦改建为人民剧院,这是太原五六十年代最著名的剧院之一。它于1956年被拆除重建,1958年竣工时命名为长风剧院。

在王银佤族的记忆中,除了和平剧院和长风剧院,解放后还有一些著名的剧院。

1946年秋,太原海子北门建起了一个简单的大舞台。座位都是木制长椅。这个临时剧院被称为复兴大舞台,一天有两场戏,一天有两夜。后来,这个简单的剧院被拆除,搬到南门外,重建一个伟大的复兴舞台。这是后来的光明剧院。

华凯寺当时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新华剧院。那时,王银·瓦会走到很远的地方去看那出戏。为了看这出戏,他通常会省钱买票。当时,剧院里也挤满了著名的演员,包括季美莲、梁晓云、狮子王等。当王银·瓦提到新华剧院演唱的“凤仪阁”、“蝴蝶杯”和“天河比赛”时,她赞不绝口。

通过这种方式,王银·瓦多年来一直在各种剧院观看十美分的戏剧。他说,改革开放前,价格基本保持不变,一袋面粉1.84元的价格已经卖了30多年,这部戏的票价也没有上涨超过30年。那时,演员们被邀请演出。小米的最低价格是3公斤,而丁果仙是30公斤。

当时,王银·瓦已经是一个著名的业余爱好者,认识许多著名的晋剧歌手。然而,最让他高兴的是他认识了丁果仙大师。

1963年,王银·伊娃碰巧遇到丁果仙在晋祠疗养院表演,并被介绍给丁果仙先生,这让王银·伊娃很兴奋。更让他吃惊的是丁先生和他成了朋友,后来邀请他去他家,为他表演,教王银·瓦唱歌剧。

结论

我一生都在不同的地方看戏剧。从儿时的粉丝到现在,王银·瓦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老业余爱好者。他多年来一直努力抄录和收藏,有400多部金曲、秧歌和昆曲剧本,其中一些是珍贵的明清手稿。他的足迹遍布山西、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四川和辽宁,并跟随票务爱好者走向舞台。他精通民用和军用场景。京剧、秧歌、皮影戏和鼓乐课都来了。到目前为止,他家里有数百种大大小小的乐器。

王银·伊娃更喜欢玩耍,也尊重他的老师。他先后崇拜张家口著名业余选手田绥峰、张汉山、万福园吴刘胜小狗、王永年清徐流行剧团演唱老师、戏曲《行书》押韵老师、山西第二剧团技能老师高芮林、狗蛮大师何方普为老师。他还崇拜著名的“韩少武”,并以《两只蝴蝶》中新创作的36个“苦相思病”韩子谦为养父。他一生都和这八个人一起学习艺术。2000年清明节后,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己做杂工和泥瓦匠,为教过他的八位老师和养父竖立了八块石碑。他亲自把它们传下来,一年到头都在献祭它们。

如今,近80岁的王银·瓦住在太原市小店区米色镇。他知道今天的剧院已经变了。他还知道剧院可以去山西大剧院和太原少年宫表演艺术中心等地方。票价对王银·瓦来说不再是问题,但是王银·瓦没有时间去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现在是当地铁路护路队、护路队、宣传队和卫生队的队长,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当然,这位著名的晋剧老业余爱好者的身份仍然是他最响亮的名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