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晋剧 » 正文

晋剧在山西以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5:39:35

作品分类:发展  张家口  剧团  演出  地区  艺人  自治  这些  活动  演员  

在高峰期,省外的发展也是辉煌的。

一、河北晋剧

晋剧从山西流向河北,主要分布在石家庄西部的张家口、井陉、平山、赞皇等县和保定的涞源县。张家口,又称“张远”,是蒙汉贸易中心,被称为“干船坞”。经济活动的繁荣促进了戏曲表演活动的发展。晋商在张远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各地设立了商行和会馆。因此,有许多“社交游戏”、“社交游戏”和“表演游戏”,它们促进了表演市场的繁荣。

清末,山西梆子有许多流派,分布在张家口周围。张家口花园有“陕西港”和“山西港”。人们称他们为“山西梆子”,他们实际上是姗姗梆子。“陕西帮”的著名歌手包括“渭南黑”、“盖陕西”和“700黑”等。“山西帮”的大部分著名歌手都来自周浦,有些人也称之为“周浦帮”。有许多代表,如“一千红”、“一千两百红”、“两宝红”、“袁媛生”、“紫菱生”、“八百黑”和“小昌黑”。此外,还有“新周刚”,山西北部著名的音乐家,如“鹳钓鱼”、“云遮月”和“明亮的天空”。

此外,光绪年间张家口还有一种“地方梆子”。这些艺术家都是张家口本地人,不会读白朴,只会说当地语言。这种梆子也分为两组。一条是西路,它被称为“西路的魔鬼”。一条是东路,它被称为“东路之王”。东路代表班有狼山、金平、黄英班。这些俱乐部主要在张家口以东的赤城、怀来和涿鹿县经营。有许多著名的“东路王”,如“春堡子”、“三灯区”、“狼山红”、“狼山黑”、“小刘胜”、“云州红”、“土红”和“六岁丹”。其中,《白旋风》和《九岁的红》都在北京演出过。西路是指张家口附近的班级,如张家口市的李登贵班、淮安市的刘高班、宣化市的满饺子班、山儿坝班等。这些俱乐部里大多数著名的歌手都是当地人。念白是一种当地方言,靠近山西语系。著名歌手包括《十一红》、《半张胭脂》和《万泉子》。

光绪末期,山西梆子逐渐演变并分为“山东梆子”(即今天的北路梆子)和“夏路梆子”(即今天的中路梆子)。现阶段,在张家口地区,大批山西中路的剧团和演员蜂拥而至,把“下行曲调”带到了张远。例如,整个班的“竹丰园”从山西中路迁到张家口。
蔚县是一个流行的“上路曲”的地方。当时,豫州八个镇有十八大剧种。著名演员包括“紫菱黑”、“跳蚤黑”、“骡黑”、“钱元黑”、“复兴黑”、“大山红”、“金盔红”、“二郎红”、“硬嫉妒”、“栓塞生”、“半头砖”、“相马生”、“800银”、“900银”和“伊三”。

郭兰英十三岁时《算粮》饰王宝钏演出于张家口同德戏院 

郭蓝瑛13岁时,王宝钏在张家口同德剧院上演了《算粮》

民国初年,山西梆子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张家口地区兴起。常胜、俞顺、飞6、九哈拉等著名俱乐部。来自周浦、忻州、大同、绥远、包头、晋中、直隶等地的著名音乐家聚集在这里,各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在这里竞争。山西著名音乐家都称张家口表演为“镀金”。根据一个流行的传说,“出生在周浦,在忻州学习,在东西方繁荣”。“生于陕西,学于周浦,兴盛于忻州、郭县,成名于宣、达、京、口”;“先在张家口唱红,然后回山西”。那些在张家口打破品牌的演员将被欢迎回到山西。这一时期,第一代山西中路梆子女演员首次出现在张家口。最早的是“大女人”和“二女”(著名女演员“一条鱼”的弟子),然后依次是“大妞妞”、“二妞妞”、“小金仙”、“小金芝”、“小金妹”和吴花荣。

这一时期执掌张远戏剧圈的是晋中的一些著名音乐家,如“曼青”(常兴业)、“多青”(李自健)、“盖田弘”(李景云)等。绥远、包头和直隶的著名歌手也在张远定居,如《狮子黑》(张玉玺)和萧继贤(张宝奎);此外,还有“紫胜”、“玉娃娃”、“十二红”、“十九红”等。一些当地名人也在成长,如“马武黑”、“金钟黑”、“蛯原姫奈桃”、“刘宝山”、“刘明山”、“小金钟”和“新月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中艺术家继续涌入张家口,如季凤珍、牛桂英、尹南定、吴本珍、“张燕黑”和郭蓝瑛。

由于戏剧活动的发展,张家口地区也有戏剧班,如宣化薄纱的二爸娃娃班、黄德生班、赤城蔡老昆班、张家口孤儿院班、西北戏剧学校等,培养了许多戏剧人才。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在张家口,山西梆子经常与京剧、评剧同台演出,呈现出“两锅”、“三锅”的趋势。

解放后,晋剧在张家口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城市、康保、固原、尚义、张北、蔚县、阳原、崇礼、淮安、万全、赤城、宣化、涿鹿等都成立了晋剧团,涌现出刘玉婵、王桂兰等一批优秀演员。为了培养戏曲人才,使戏曲事业有接班人,察哈尔省青年金剧团(后更名为张家口戏曲学校)成立于1952年。在过去的30年里,数百名演员接受了培训,这些人已经成为当地和县剧团的新生力量。

河北省中部的张家口、井陉、平山、赞皇等县也有专业和业余的晋剧(中路梆子)戏剧活动。其中,井陉县是第一个被引进的县。山西省井陉县和平定、昔阳、禹县被晋剧艺术家称为“东寺”。民国20年(1931年)重建的《井陉县志与地方志》载有:“井陉人民因其习惯而喜爱戏剧。”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俚语,“井陉人走在路上,山西梆子从来不离开嘴巴”。

山西梆子最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传入井陉。进港路线包括:古关、娘子关,与山西省平定县相连;杨庄口,与昔阳县相连;梁沟大桥连接于县,有四条驿道。然而,剧团怀疑应该是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还没有区分的时候,当时他们被统称为“山西梆子”。

古关下核桃园的金曲是吴西昌(生于1820年,核桃园本地人)引进的。七八岁的时候,吴去了山西平定的一个娃娃班学习戏剧。起初,我学会了扮演一个新角色,然后换成了一个新角色。我还学会了打鼓和拉弦。我是一名全职艺术家。离开系里后,他通常住在平定州,一个叫胡的梨园班。年轻时,他利用农闲季节在村子里教歌剧,并且已经传到了五代艺术家手中。吴西昌的弟子中有著名艺术家俞栓和俞学良。俞栓(丹娇)生于1840年,也扮演胡琴。他曾在平定县的“五一”班演出。于学良(丹娇)生于1844年,在井陉县太素班长城上课。吴西昌的剧目包括《烈焰驹》、《永寿寺》、《怀都关》、《反大同》、《龚铭段》、《回荆州》、《鲁花河》、《打金枝》和《二公瑾》。

杨庄口是从井陉到昔阳县的古长城关口。大王莽、石庄、南漳等乡镇有晋剧团和业余团。王达莽村和南漳城村的晋剧是由山西省昔阳县的晋剧艺术家“萧炎”教授的。剧目包括《打金枝》和《唱慧远》。南漳市剧团有著名的鼓手张李坏和他的儿子。张李坏(生于1901年,死于1956年)有一个艺名“闷而不安”。七岁时,他从老师那里学会了演奏小锣“鬼难找”。十一岁时,他打鼓,震惊了全班。年轻时,他通常住在阳泉、平定、榆次等县剧团,被誉为“东方无处不在的旗帜”。在他的全盛时期,他曾是丁果仙和牛桂英剧团的鼓手。

娘子关下的台头村、昌平村和张瑶村也是晋剧传入较早的村庄。清末民初,一个绰号“母猪”的女人来到台头村上课表演。张忠(生于1880年,一脸鲜花)和一些来自山西的著名艺术家,如“万人迷”、“包心菜”、“一幅画”和“黄眼睛”,都住在这个班里。20世纪40年代,南漳城村的班级和艺术家们组织了季节性的专业班,在东部各地演出。

两沟桥下的红河槽和石湾村与榆县相连,也是晋剧进入井陉的通道。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山西老艺人王申申来到这个村子教歌剧。他的曲目包括《断桥》、《破宝衣》、《剪黄袍》和《唱慧远》。光绪初年,山西雁北艺术家“老春城”教授石湾村的戏剧。当时,晋剧唱的是“北口调”。除了在村里制造一个“繁荣”的场景,村里的儿童班还在每年的第一个月去山西蔚县牛圈演出。剧目包括《金水桥》、《龚铭雨》、《宋鹏会》、《胡荽骂燕》、《狐缘》、《窦娥园》、《雪山行走》、《算计粮草入宫》和《二公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娄机的共和制班“新生金剧团”被县政府接纳为县剧团,协助人民群众工作。据20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井陉县有113个业余晋剧团。晋剧已成为井陉戏的第一种类型,并在中西部地区广泛传播。该县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庄都有业余晋剧团。

除了井陉,晋剧也被传入赞皇县和平山县。据调查,这两个县有10多个村有业余晋剧团。晋剧传入河北中部后,其活动范围向南至邢台、邯郸,向北至平山、霍鲁、邢唐、灵寿、元氏等县。

内蒙古晋剧

晋剧在山西晋中形成后,随着晋商的足迹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同治九年(1870年),山西梆子艺术家侯君山在张家口、北京等地演出,享有盛誉。不久,陕西、河北西部、甘肃部分地区、贵水(今呼和浩特)和内蒙古包头等城镇也逐渐成为晋剧的活动区域。

据《绥远同治》等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同治初年,塞尔维亚北部就有一个私人组织的晋剧团。因为没有欣赏全军的习惯,北京、天津等地邀请了两支黄色皮革队。由于没有继任者,他们很快就崩溃了。呼和浩特光绪年间,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两个著名的老剧团,一个吉胜剧团和一个常胜剧团,俗称“店名剧团”。当时有许多私人剧团,如侯盘龙的专业剧团、白三鹿的剧团、丑眉的三等剧团等。这些俱乐部有自己的“好风格”,他们的表演也有自己的吸引力。

吉胜和长生班成立后,变得非常受欢迎。当时桂水经济相当繁荣,各种商业和手工业以及全国各地的商人协会都有自己的俱乐部。例如,银行被称为“宝丰俱乐部”,当地银行被称为“金吉俱乐部”,烟酒食品银行被称为“仙翁俱乐部”等等。同学会中有大同人的“云社”,雁北以南的同学会包括代州、忻州、定襄、榆次等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位于许多寺庙中,每个寺庙有两三个俱乐部,甚至四五个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每年至少玩一次,富裕俱乐部最多玩两三次。这些社交歌剧是在寺庙前的野外舞台上表演的。它们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因此,这两个剧团每年在春天、夏天和秋天轮流演出。此外,在农村和郊区还有各种各样的庙会来感谢雨神和拜神,这使得他们更加忙碌。入冬后,天气寒冷,露水冰凉。所有的庙会和野外舞台表演都停止了,所以他们去桂水戏园表演。当时有两个游乐场,宴会美容园和通河园。前者位于旧城小董街,后更名为大观剧院。后者位于老城的西街,后来改名为乐瞳剧院。这两家剧院最初不是每天运营,而是季节性运营,每年演出约三个半月,主要业务是销售黄酒和租赁宴会用具。演出开始前一个月,剧院会派人到所有主要的商业公司、衙门、住宅等地去做餐饮,并每天安排,直到12月23日炉灶封好。每天有20多张桌子,每张桌子有六个客人。每位客人支付1000元来赚钱。剧院是免费的。这种宴会将在农历新年前后关闭近一个月。元宵节过后,剧团将再次开始狂野的舞台剧。民国以后,这两个剧团停止卖宴,转而卖票。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中部公路梆子在内蒙古发展迅速。他的演唱风格不仅包含了北路梆子的慷慨激昂的色彩,还具有中路梆子柔和流畅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口外之味”。

当时,有一大批著名的晋剧演员从雁北等地来到绥远演出,如《捉曹》、《夏河东》、《西城》。“四郎探母”、“五雷阵”中的“石榴红”;刘小丹的《石秀杀嫂子》和《王官庙》;《钟海胜》的《江姐》、《桂英赋》和《惠晶洲》;《皇家果园》等等。

包头是内蒙古西部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经济活跃。清末民初,已经有一个剧院叫明凯大剧院。据说北路梆子金龙(“十一红”)、范金玉(肖丹岛马)、“小翠仙”(花旦)和吴德泰(大黑)是该剧院第一批金歌剧演员。后来,葵花台、三清茶园和西北戏剧工作室相继建成。京剧演员李自健(京剧布鲁斯)表演了“百花公主”和“大英雄”。“清新的五月”刘明山(青衣)表演“三击掌”和“东宫扫雪”;“狮子黑”张玉玺表演“炮柱”和“灯棚协会”;萧桂涛的《三娘神》、《庙里数粮》和《冯晴亭》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小狮子黑》张青云,《九岁红》康培源,《紫生》,金金葵(丑),王殿魁(丑),郝胜魁(萧声),金枭冯,金枭芝,金枭梅,《盖宏恬》,《金岭黑》,《月亮黑》,《二十八黑》,《高王黑》,《十六红》,《八岁红》,刘宝山等。而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小灯”贾桂林也在这里上课。抗日战争时期,晋剧明星小秦桧、牛桂英、《说书人洪》和宋于芬相继在包头演出。在此期间,内蒙古没有正规的晋剧俱乐部。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剧院邀请去表演一两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领导的“十三红”张玉玲领衔的晋剧团开始在义和团演出。著名晋剧演员王玉山、邓尤山、孔月清(青衣)、丁姚晨(丑)、康巧玲(肖丹)、康金瑞、苏玉兰、任翠凤(全青衣)、常延春、周陈贵、曹聚美、康培源(全徐升)、冯黄丹(王志安)、王景清(晓声)等。,曾在桂水、包头、八盟、武蒙等地演出。解放后,内蒙古晋剧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西部农村有十多个专业剧团和更多业余晋剧组织。内蒙古艺术学校还在呼和浩特和包头设立了分校,培养京剧学生。这些表明,晋剧不仅在内蒙古西部生根发芽,而且遍地开花,成为汉蒙广大人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陕西的山西戏曲

晋剧在陕北也很繁荣。陕西北部的府谷、神木、郏县、米脂、子洲、绥德、武堡等县离晋西北只有一条河。这两个地方的人的风俗习惯是一样的。这两个地方的语言属于同一个语言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秦汉时期最好的语言。因此,当晋西北的人们喜欢看晋剧时,晋剧已经传到了陕北。直到今天,陕西省延安地区的14个县中有9个县唱晋剧,榆林地区的12个县都唱晋剧。

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为了满足陕北寺庙的祭祀需要,晋剧团每年在温暖的春暖花开季节渡河到陕北唱戏。其俱乐部包括杨旺安、范莱索娃娃班、高九生班、七口中地班等。一首歌是几十首太口,这首歌很受陕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晋剧艺术家逃到陕北,为剧团的成立提供了条件,于是陕北人民开办了自己的剧团。大约在1940年,陕北有十几个山西剧团。如绥德雷家坪二代工头雷莫砺锋、雷建生及其儿子、吴家侯汉仁、贾县沙坪李侯杰、铜秦村赵老吴(大块玉石加)、清涧黄喜厚、米脂王世林、资州张宗彪、钟金林、武隆堡李圣明、沙坪李世成、木鱼曹家友等。这些剧团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来自山西省,很少来自陕北。只有一位著名演员名叫沈高怀,他的艺名是“米脂红”。他在军事和民政事务上无所不能,徐升和萧声都有能力应对工作。他的主要歌剧包括雁塔寺和马葭河。在这些剧团中,赵老吴的剧团是首屈一指的。这个剧团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坚实的基础。“灰驴”班是最差的。从1942年到1943年,随着许多山西艺术家回到山西,陕北的私营剧团相继倒闭。结果,边境地区政府留下的艺术家在绥德组织了一个群众戏剧俱乐部,米脂成立了一个群众戏剧俱乐部。1946年,绥德区接收了两个剧团,并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绥德群众剧团。目前,陕北有神木、府谷、武宝、绥德、紫州等六个专业的山西剧团,以及活跃在陕北广大土地上的30多个业余山西剧团。晋剧已经成为陕北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新疆的丁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晋剧团演出晋剧《打金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晋剧团表演晋剧《打金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剧团原山西榆次金剧团。1959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协商后,文化部同意山西省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供免费支持。

榆次金剧团进入新疆后,由自筹资金的机构转变为国有机构,命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剧团”,隶属于自治区文化厅。主要领导有:政治指导员张晞临、代表团团长肖桂芬、代表团副团长肖桂军、吴会贤、工会主席高沈雨、观众席主任朱青云。他还推荐萧桂芬同志为自治区CPPCC的成员,萧桂芬同志和刘张金同志为自治区戏剧协会的成员。

进入新疆三年来,自治区锦剧团恢复了优秀的传统锦剧表演,原有剧目《打金枝》、《八件衣服》、《九件衣服》、《还龙阁》、《蝴蝶杯》、《还荆州》、《洪州之战》、《金沙滩》、《双印》、《张海堂》、《三滴血》、《迎结烈》、《刀劈韩天华》、《拜见白袍》等二十多部(折)剧, 《羊八姐救哥哥》、《花亭》、《杀宫》、《二进宫》,新移植改编了《三座被诅咒的冷桥》、《佛手柑》、《八谷之春》等八部古剧。 196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剧团在自治区文化厅的命令下游览了山西。为了向山西的领导和村民们汇报过去三年的成就,把他们精湛的艺术成就献给家乡人民,他们精心排练了新历史剧《佛手柑》(剧本改编,导演刘张金,编排:范海春,武术设计:高唐宝,主要演员:吴辉贤,肖桂芬,袁中成),进一步加工排练了《孙悟空三打白顾靖》, 《红珍珠女人》和《女性写作形态》在乌鲁木齐上演,并专门为小学生排练了《玉镯采撷》,带回山西全面上演。 此后,新疆和山西文化部门最终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剧团结束其历史使命,其所有人员和服装将返回山西。

从戏剧评论家王晓林的《晋剧史话》编纂谈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